第五五七章 朝鮮國王來覲見(2 / 2)

話到這裏也就行了,沒有再繼續下去的必要。畢竟這件事情大玉兒也不能夠做主,所以沒有必要和她再談什麼。

朱由校帶著布木布泰走出去了,兩人跑到外麵閑逛去了。

晚上,朱由校自然把她送回到了吳克善的身邊。

他雖然著急,但是也不至於急色到這種程度。之所以把人帶出去,就是做給外麵的人看的。白了就是做給外麵那些蒙古人看,讓他們知道現在的情況。

第二一早,朱由校剛剛起床,魏朝就疾步跑了進來。

見到朱由校之後,魏朝躬身行禮道:“啟稟皇爺,朝鮮國王李綜要到了。”

聽到這個消息之後,朱由校的臉上露出了笑容。

現在的這個朝鮮國王名叫李綜,是大明朝的鐵杆。他在任的時候被稱為仁宗,也是幹了不少事情的,其中比較有名的一件就是仁宗反正。

仁宗的上一任朝鮮國王是光海君。在即位問題上,光海君於明朝心有不滿,因此主張在盡量不得罪明朝的情況下開展靈活外交。

在光海君堅持下,朝鮮致書建奴,稱自己臣服明朝是“大義所在,固不得不然“,而與建奴的“鄰好之情,亦豈無之?”希望雙方“各守封疆,相修舊好”。

而這位仁宗直接就發動了一場規模盛大的宮變,把光海君幹下去了,自己坐上了朝鮮國王的位置。

而在政策上,仁宗對大明也是一直非常非常支持,甚至到了大明朝滅亡的時候,他還不承認後金的皇帝。

隻不過後來實在沒辦法了,這才成為了清朝的藩屬。畢竟大明已經沒了,自己也堅持不下去了。

而且這個李綜是一個非常長壽的帝王,這對於朱由校的政策來也是一個非常好的事情。對李綜的支持,那自然是要盡全力進行的。

甚至朱由校都想嫁一個公主給這個朝鮮國王了,隻不過大明朝有不和親的規矩,這件事情就不太好操作。

回頭可以把朝鮮納入大明朝的治下,這個事情就好辦了。

朱由校看著魏朝道:“讓孫承宗帶著人去接吧,你也去一趟。”

“是,皇爺。”魏朝連忙答應道:“奴婢這就去安排。”

對於這個李綜,自己要表現出足夠重視。當然了,親自迎接是不可能的,這個下沒有人能夠讓自己親自去迎接。派出孫承宗,那就已經是很給他們麵子了。

在這件事情之上,朱由校自然不會犯錯誤。

隻不過朝鮮的政局比起大明朝來也是不遑多讓,南人黨、北人黨、西人黨、東人黨,各種黨爭是沒完沒了,加上各個大軍之間不斷的爭鬥,各種王後、王太後的垂簾聽政,還能夠延續那麼多年,不得不是個奇跡。

隻不過這一次有了大明插手之後,他們也會做點事的。

比如朱由校這一次就打算和李綜商量兩件事情,首先就是雙方的人員互相交流的問題。

朝鮮人可以到大明來留學,甚至可以在大明做官、經商,這是朱由校要對他們開放的。

當然了,相對等的,朝鮮也要做大門開放,大明的人也可以到他們那裏留學、做官、經商。

看起來是睦鄰友好的方式,而且也是一個平等的條約。可是雙方在體量上根本就不對等。

比如後世的不平等條約就有一條:雙方海軍都可以在對方的領海自由航行。

但可惜,你根本就沒有海軍,這就是一條徹徹底底的不平等條約。

而大明對朝鮮當然沒有這麼不平等,隻不過這樣的政策開放了之後,朝鮮很多人才就會跑到大明來,加上大明商人的招募,會形成很大的一股移民潮。這些人也將是日後朱由校吞並朝鮮的主力,他們會幫忙的。

除此之外,還有更多的經濟和軍事上的合作。比如雙方可以針對倭國搞一把,這是雙方共同的敵人。

畢竟倭國有事沒事就跑到朝鮮半島上霍霍一頓,總想著占領朝鮮。當年萬曆三大征,朝鮮和大明就在這裏和倭國幹了一仗。

雖然後來韓國拒不承認,但那是他們不要臉,因為當時他們的朝鮮國王都已經跑到了鴨綠江這邊求援,國都都已經丟了。如果不是大明出兵得話,他們都被滅掉了。

至於他們吹噓的李舜臣,那是戰爭的後期了。如果不是打那一仗,大明的國力也不會削弱,在遼東的實力也不會那麼差勁,不至於給了建奴機會。

但這一次不一樣了,不會再有那樣的機會了。

現在的朱由校相信,大家一起去幹倭國一炮,朝鮮肯定是願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