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校之所以有底氣敢這麼幹、敢這樣的話,那是因為他的軍隊已經全都回來了,連熊廷弼都回來了。
整個遼東的戰事已經結束了。平定了遼東之後,自己的軍隊損傷並不是很大。而遼東安穩了之後,自己就可以抽出力氣來了。
現在唯一要做的就是看看自己還有多少糧食、能夠支撐多久,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如果自己的糧食足夠,那就可以收拾一些蒙古草原上不聽話的人。
不過現在有了科爾沁,自己根本就不需要做這些,隻需要用自己的軍隊保持震懾就好了,有什麼事情就關門放科爾沁。這次誰敢不同意,就把誰滅了。
朱由校別的倒是不擔心,隻是擔心內喀爾喀五部。
努爾哈赤就曾經逼迫內喀爾喀五部這麼幹過,但是他們沒同意,還和努爾哈赤翻了臉,最後雙方打了一個亂七八糟,以內喀爾喀五部戰敗告終。
這一戰,使得內喀爾喀五部的兩部被吞並、一個部族被消滅,還有兩個部族投靠了林丹汗而後也被吞並。
而現如今,輪到大明朝了,內喀爾喀五部還真就不一定同意,尤其是態度比較強硬的紮魯特部。
不過這裏麵還有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大明不是努爾哈赤。紮魯特和努爾哈赤有仇恨,所以想利用那件事情翻臉也是有一定的原因。
朱由校覺得更多的就是紮魯特部不想和林丹汗翻臉。雖然他們已經分出來了,但是骨子裏麵還認定他們都是蒙古人,同根同源,林丹汗還是大汗,他們不能夠背棄自己的大汗。
在這樣的情況下,朱由校不得不做兩手準備。如果這次紮魯特部不來,那就打掉他。
有科爾沁的配合,加上大明軍隊的實力,自然是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把他們消滅之後,事情就好辦多了,沒有人敢再不聽話了。
隻不過東部隻剩一個科爾沁,就讓朱由校有些擔心。不過也沒有辦法,總不能留著一個內喀爾喀五部在那裏吧?
人家不聽話,和你玩什麼?
所以隻能寄希望於內喀爾喀五部腦子沒抽。
朱由校身邊的魏朝聽到問話之後,連忙道:“回皇爺,清點工作已經在進行當中了,孫大人這兩就送過來。”
朱由校點了點頭,轉身對魏朝吩咐道:“傳旨給廣寧巡撫王在晉,讓他到這裏來一趟。”
“朕準備見見他。兩次到遼東都沒見他,有些不太好。”
“是,皇爺。”魏朝連忙道。
這幾年,在廣寧那個地方,王在晉做得非常好,比起原本曆史上的王化貞,那高明的不知道哪裏去了。
王在晉在廣寧打造的,就是符合朱由校想象中的防禦係統。牆高牆深,囤積糧食,城外修壕溝地堡,還有各種塔哨。
雖然這幾年沒少花錢,但是作用十分的明顯,那就是沒有人膽敢從那個方向進攻。因為沒等你攻到城下,你的人就會扔下一大半。
這讓朱由校很滿意。
對於這種能夠忠誠執行自己命令、把任務完成到完美的臣子,朱由校最喜歡。
自從來到大明之後,也經曆過幾年了,各種各樣的臣子也見了不少,朱由校最害怕的就是那種侃侃而談十分有才能的臣子,因為這些人往往都有自我想法。
白了,這個時代的讀書人都有一種想展現自個兒抱負的想法,而且還很堅定。你把他安排到一個位置上,他就總想幹出點成績,這個成績可不一定就是你想要的東西。
他們會按照他們的想法,按照他們覺得正確的行為去幹,完全不想大局觀,不服從安排,總覺得這麼幹就對。
原本的曆史上,遼東之勢就是這樣的。孫承宗也好,誰也好,都覺得遼東可以幹一把大的、可以收複遼東,都覺得采取防守的態勢不符合大明的利益。
聽起來熱血沸騰,可實際上卻遠不是那麼回事,王在晉所主張的就是這麼回事。
大明已經沒有這個精力在遼東花費更多的時間去打這一仗,遼東那個地方本身就沒什麼好收的,讓他們戰就站一站吧。
大明的內政問題才是非常重要的,需要著重解決。
遼東經過薩爾滸一戰之後,力量損失太嚴重了。隻要維持住保守住守衛的力量,這就足夠了,沒有必要再去花費更多的錢建造這些東西。
這種非常慫的話,自然不符合崇禎皇帝的預期。對於崇禎皇帝來,這太丟人了,他心裏麵可是想幹一番大事業的。
給崇禎一個誌大才疏的評價其實並不過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