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九章 平定南中(1 / 3)

兀突骨是一個大人物,不管是在南中,還是在南中百姓的心中,他都是一個大人物。

在南中其實分成兩個大勢力,南中腹地的北部,這裏麵就是各種部落縱橫,他們習慣於用各種洞來形容自己的勢力,比如孟獲的銀坑洞。

他麾下的諸多大將也是第一洞元帥金環三結,第二洞元帥董荼那,第三洞元帥阿會喃等等。

包括什麼禿龍洞的洞主朵思大王,什麼迤西銀冶洞二十一洞的洞主楊鋒等等,他們都是按照洞來分布的。

但是在南中腹地的南部,也就是南中腹地之中的腹地,他們分成了兩個大勢力,其中一個就是密林之中的木鹿大王。

他敢稱呼自己為大王和朵思大王一樣,都是占山為王的大王,算不得什麼真本事,隻不過這位木鹿大王的本事實在是有些詭異,這才讓他成為了兩大勢力之一,但是也就是在密林之中,若是出來了,那可不行!

傳在南中絕對的腹地之中,曾經有一個古老的王國,叫做烏戈國,而現在的那位兀突骨就是傳之中烏戈國的國主。

當然這個國主也就是他自己罷了,在南中沒有人承認他這個什麼烏戈國,也從來不相信他這個國主的身份,而且他自己最後也承認了,他是烏戈國的遺留王孫。

不過這個就更加的不然人相信了。

當然這些都不重要了,孟獲此時唯一的希望就是烏戈國的國主兀突骨了,他知道這是他最後的機會了,這個機會不單單是要和諸葛亮對陣並且取得勝利。

最重要的是,這還影響著他未來的官位。

這個就和當年的諸侯討伐董卓的時候是一樣的,他們的表現直接影響著他們未來的官位,最明顯的就是孫家和西涼馬家與韓遂。

孫文台一手造就了他自己的傳奇,最後直接成為了這諸侯討董之中幾乎算是最大的贏家,名利雙收不,更是給自己闖下了偌大的名頭,當初若非是他自己犯傻,孫文台要是不死,江東也不用這麼艱難。

而西涼的馬家和韓遂,直接被一個樊稠給壓著打了一頓,最後狼狽逃回了自己的老巢,最後他們沒有一個能夠走出西涼的,被人當了一輩子的諸侯,便是一個後患,都算不上。

而現在的孟獲就是如此,若是他就這麼投靠了諸葛孔明,恐怕他的官位也高不了,所以蒯蒙的話還有最後一個意思。

若是實在是打不贏,那就幫助諸葛孔明,將這個南中腹地給解決了,若是能夠將這南中腹地解決的話,或許他也能夠有著不少的功勞存在。

也就是因為這麼一件事打動了他,所以孟獲這才不計代價的,來到這個所謂的烏戈國,請求他們的國主兀突骨。

傳言這個家夥,身長丈二,不食五穀,以生蛇惡獸為飯。身有鱗甲,刀箭不能侵。

而且還傳言這個家夥乘騎巨象,頭戴日月狼須帽,身披金珠纓絡,兩肋下露出生鱗甲,眼目中微有光芒。

不過如今孟獲親眼見到了他之後,他有些失望的, 當然不是這個兀突骨徒有虛名,之前展現實力的時候,這個家夥的確是和鄂煥那個生擒了自己不知道多少次的家夥不相上下。

但是傳言卻是有些虛晃的。

個子也算是高大,但是和鄂煥那個怪物到底是誰更加的高大還真不好,應該是在伯仲之間,不過身高丈二那真是胡八道了。

再之後的不食人間五穀糧食,孟獲看了一樣自己麵前的酒宴,這貨完全就是喜歡吃肉罷了,整個桌案愣是找不到一口素的,還真是沒有人間五穀的。

而那生蛇惡獸不行,孟獲想要吐了,這個沒有,沒有!

至於肋下,身上有沒有長出鱗片來,這個孟獲發誓,這個真沒有,這一點他是知道的,這兀突骨的所謂什麼烏戈國是不承認的,但是這個家夥還是有著不少家底兒的,這是真的。

此人伸手有一套祖上傳下來的鱗甲,雖然不知道是什麼材質,但的確是異常的堅固,披在他的身上,內穿正好,不明真相的還真是被他這一身刀槍不入給嚇著了,但是知道真相的,也就是他夠有錢的。

不過此時這都不重要了,他現在能夠做的就是讓這個兀突骨大王,兀突骨國主,帶著他們的烏戈國精銳士卒們隨著自己奔赴前線,和蜀漢大軍開始作戰!

傳聞兀突骨麾下有這麼一軍,他的手下皆使利刀鋼叉,謂之“藤甲軍”。

其軍至矮者九尺,麵目醜惡,見者皆驚。洞中有一等藤,生於山澗之內,盤於石壁之上,國人采取,浸於油中,半年方取曬之;曬幹複浸,凡十餘遍,卻才穿成鎧甲。

前胸並後背各用一片,兩臂兩片,又做成大裙五片,共為一副,穿在身上,渡江不沉,經水不濕,甚是輕巧,刀劍皆不能入。

弩箭射到藤甲之上,皆不能透,俱落於地;刀砍槍刺,亦不能入,因此號為“藤甲軍”。

而這就是這南中腹地之中最後的阻礙了,若是諸葛亮將他們再次覆滅了,這次大戰也就應該結束了,因為剩下的不過爾爾,就算是出現什麼問題也不會有太大的動靜了,至少這南中腹地,算是安穩了。

至於南中四郡會不會出現什麼問題,在孟獲看來,隻要南中腹地不亂,四郡之中就算是再亂都有辦法解決。

而現在,就是他們要進行最後決戰的時候了。

(這個為什麼前麵那六擒六縱都能夠一筆帶過,而最後這個兀突骨這裏卻是要濃墨重筆的寫一寫,主要也是因為這個兀突骨可以算得上是諸葛亮當初七擒七縱玩弄孟獲的一個證據了。

很多人會覺得,曆史上沒有什麼烏戈國,也沒有什麼兀突骨,更不可能有一個身高丈二,也就是合擊差不多兩米七左右的人,還生吃毒蛇野獸等等的,這不可能。

的確是,不過在我查地理位置的時候,發現這記載的烏戈國很像是一個地方,一個的國家,柬埔寨!

柬埔寨,舊稱高棉,位於中南半島,西部及西北部與泰國接壤,東北部與老撾交界,東部及東南部與越南毗鄰,他的地理位置的確是很像三國裏麵描寫的烏戈國疆域。

最重要的是,在柬埔寨曆史上最輝煌的時代,由闍耶跋摩二世建立過一個很厲害的王朝也算得上是一個很輝煌的王朝,吳哥王朝!

當然,吳哥王朝比七擒孟獲晚了大概六百多年,不過當初寫《三國演義》的時候,也差不多正好是吳哥王朝的時候,羅老應該不會閑的沒事將吳哥王朝帶進去的。

若是吳哥王朝就是那所謂的兀突骨所在的烏戈國的話,然後再加上一些西南邊陲的地方,當初那七擒孟獲,未必就隻是意淫。

先史書之中,的確是有這個記載,之前也過這件事情。

《三國誌》之中的確是有著記載,原文就是諸葛亮平定南中之亂的時候。

建興三年,諸葛亮至南中,所在戰捷。聞孟獲者,為夷漢並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觀於營陳之間,問曰:“此軍何如?’獲對曰:向者不知虛實,故敗。今蒙賜觀看營陳,若隻如此,定易勝耳!”亮笑,縱使更戰。七縱七擒,而亮猶遣獲。獲止不去,曰:“公威也!南人不複反矣。”遂至滇池。南中平,皆即其渠率而用之。

這裏麵確實是有著七縱七擒,而亮猶遣獲。獲止不去,曰:“公威也!南人不複反矣。”

當然,這一點很多人可以不承認,但是後麵還有很多證據,在地方傳記和西南邊陲的地方古跡上麵。

在傳聞之中,諸葛亮平定南中後,從政治、經濟上采取了一係列有效措施,對南中地區進行治理,將漢族先進的經濟、技術和文化傳播到這一地區,並進而傳到緬甸。

同時,的確是地方誌之中記載了,為了改變該地區貧窮落後的麵貌,諸葛亮“勸諸夷築城堡、務農桑,諸夷皆自山林徙平原”,並在該地區推廣使用漢族先進的農耕技術和工具,推動了當地農業生產的發展。

“分兵以配大姓”、“配大姓為部曲”這兩個絕了的政策是在《華陽國誌》卷四《南中誌》之中記載的,的也是諸葛亮的辦法。

而這個就是後世的世襲的土司製度,明朝到了末期也是如此,甚至若非是因為當年的廣西狼兵將清朝打急眼了,對廣西實行了滅種的政策,恐怕現在這還有這種東西。而緬甸的撣邦和克欽邦一直沿襲土司製度。

在宗教和信仰方麵來,諸葛亮不知道是不是效仿了當年的爨習所在的爨家造神之法。

中緬邊境上的許多少數民族對諸葛亮崇敬備至,視之為神明,佤族還稱之為“阿公阿祖”,家家供奉“武侯神龕”;在中緬邊境一帶少數民族聚居區,還可見到為紀念他而建的諸葛祠、武侯廟、孔明城等。

這一點至少明了一件事情,諸葛亮絕對是深入了南中,而且已當時的架勢,若是深入南中之後,他和那些南中腹地的蠻夷不大打出手,這是絕對不可能的。

同時,在我國境內也是有些地方明了很多事情的。

諸葛亮的南征對緬甸境內各民族的文化發展同樣產生了很大影響,這在中國史書中有清楚的記載。

趙汝適《諸蕃誌》中記載,“蒲甘國有諸葛武侯廟”;朱孟震在《西南夷風土記》中指出,“普坎城中有武侯南征碑”;謝清高也在《海錄》中,“恪姑有孔明城”。

順帶一提,普坎就是如今的緬甸蒲甘,“恪姑也就是當今的緬甸勃固!

這些東西算到了一起,他們的確是算作可以證明一件事,確定了辦件事,一件事就是諸葛亮絕對是出征南蠻內部了,也就是南中腹地,而且和對方打了起來,並且用實力告訴了他們誰才是大爺。

那半件事就是,七擒七縱,而之所以是半件事,那就是七擒七縱的目的真的僅僅是為了將孟獲這個家夥收服麼?

作者想到了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南中在平定之後,諸葛亮最後做的一件事情,那就是將整個南中再次瓜分!

改益州為建寧,以李恢為太守,加安漢將軍,領交州刺史,移治味縣。分建寧、越巂置雲南郡,以呂凱為太守。又分建寧、牂柯置興古郡。以馬忠為牂柯太守。

這裏麵大家可以看一下,先是之前過的雲南俊,將建寧郡也就是當初的益州郡還有越嶲郡給分出來一部分,直接變成了雲南郡,之後將建寧郡和牂牁郡畫出來一部分當成了興古郡。

這個劃分除了將李恢的建寧郡給分的和狗屎一樣,將李恢所在的李家給分出了建寧郡,幾乎做到了廢了之外,還有一個最重要的事情。

那就是將南中腹地正是劃分了,這裏麵就不得不依稀呂凱這個人了。

呂凱是在永昌郡,永昌郡在哪裏,如果是益州是大漢的西南,那麼南中就是益州的西南邊陲,如果南中是益州的西南邊陲,那麼永昌郡就是整個南中的西南邊陲了,最重要的還有一件事。

那就是永昌郡的路徑一定要通過整個南中的腹地,然後才能夠上山進入永昌郡之中,而呂凱收到了官方的命令隻有一種可能,那就是南中已經完全平定了。

這也明了為什麼會出現興古郡和雲南郡,那就是南中的腹地的這些地盤。

而如果這麼分析的話,在加上了逆向分析的話,就有一種可能了,孟獲七擒七縱是因為他的最大本事就是他在南中的威望很高,他這個特點代表了當他本身的力量被消滅幹淨之後,就會去尋找援兵。

而他能夠在數次求援之後做到一件事情,那就是將南中腹地絕大多數的力量都給帶走的,帶到諸葛亮的麵前,然後讓他逐一消滅,這就是一場另類版本的圍點打援,而且這個點還是主動去勾搭援兵的。

這麼不要臉的行為,最後還真是對得起孟獲的官職了,禦史中丞,在蜀漢朝廷就算不是位高權重,那也是一個人物了,他孟獲也算是通過這件事徹底的走出去了。)

烏戈國國主兀突骨在酒宴上十分豪放,和孟獲以及他帶來的那些親信不斷的拚酒,不斷的暢飲,算得上是要和他們一醉方休的模樣了。

而且不單單如此,還趁著酒勁兒和孟獲打起了包票來,一定能夠將諸葛亮生擒活捉!

“吾起本洞之兵,與汝報仇。”這就是兀突骨的承諾,雖然孟獲也知道,兀突骨真正看中大軍就是孟獲給他開出來的條件,和願意為他造勢的代價等等,但是他仍然是十分的開心。

畢竟不管兀突骨弄了諸葛亮,還是諸葛孔明將這個怪物給千刀萬剮了,他的未來都開始了,他的新生活也都開始了。

次日清晨,兀突骨醒酒之後,也顧不上做什麼其他,直接開始履行自己的承諾了。

兀突骨喚兩個為首領兵俘長:一名土安,一名奚泥,起三萬兵,皆穿藤甲,離烏戈國望東北而來,孟獲等親信都已經跟隨而上,他們這是要給兀突骨當向導的。

而諸葛孔明此時也得到了消息,在此時,諸葛孔明也算是做好了最後的準備,關於兀突骨的傳,他也從蒯蒙的信帛之中知道了,但是他仍然是不能相信,所以他幹脆就親自帶兵,朝著他們的方向逼了過去,或者,主動迎了過去。

兀突骨帶著大軍以及孟獲等人行至一江,名桃花水,兩岸有桃樹,曆年落葉於水中,若別國人飲之盡死,惟烏戈國人飲之倍添精神。

此時兀突骨直接帶人在桃葉渡口下寨,以待蜀漢大軍的到來。

而這裏的消息,也在某個晚上傳到了諸葛亮的手中,看著心中相信的消息,諸葛亮也算是久久不能平靜。

蒯蒙傳來的信帛也不算是多麼的相信,主要信息就是,“孟獲請烏戈國主引三萬藤甲軍,見屯於桃葉渡口。盂獲又在各番集聚蠻兵,並力拒戰蜀漢大軍,同時戰場所在桃花水,乃是兀突骨等人的獨有之地。

他們喝之無事,而外人喝了則是必死無疑。”

(這種事情可能,可能!

想一想喝一口就是半個元素周期表的某國某水,而且前幾年據赫芬頓郵報某國家的版本報道,某個國家郵局開始正式出售某河水,這個一國之人絕大多數,吃喝拉撒都在裏麵的,水,人家喝了就是沒事兒,你上哪兒理去。)

孔明看完之後,直接提兵大進、直至桃葉渡口,隔岸望見這群蠻兵的確是不像個人型不,甚是醜惡,當然因為隔得太遠,而且色也不是很好,隻是看他們的輪廓模樣,的確不是良善之輩。

再加上打探消息的鄂煥回來,告訴他,這桃花水的確是不能喝,算是知道了蒯蒙記載的東西不是假貨,同時也算是放心了,蒯蒙在對麵應該算是過得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