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趕赴應天(1 / 2)

“雞兔同籠你會不會解?”

“這。。。好像不會。。。”

“這道題呢?你能不能看的出來這段數字有什麼規律沒有?哦,限時一炷香。。。”

“這。。。嗬嗬。。。這我好想也沒把握”

。。。。。。

此時的楊雖然沒有那名“女生幹部”臉色上看出什麼失望的異常,隻是心中也漸漸有了不好的預感。照這樣,自己可能通不過考驗啊?哪怕是瀕死幻境也得求個好結果不是?

楊想到這裏就再也沒有多少拘束的放飛了心胸,不再有任何壓力了:“我覺得啊,你們這種遴選才的考試方法有問題。這種難題很容易被押題不,它考驗的隻是思維的機敏能力和觀察力,我擁有的是創造力。創造力的體現,可不是從‘求陰影麵積’、‘雞兔同籠’、還有這些圖形智商測試的辦法靠的出來的。你們不妨問問,我對自己很難接觸到乃至並不了解的領域有什麼見解,錯了也一樣。這樣才能看的出一個人的創新能力乃至思維的跳躍能力。。。”

“那好,王安石你知道不知道?請問你對王安石變法有什麼看法?是削弱了宋朝國力還是起了積極作用?”

楊知道這在後世也是一個意識形態爭議類相關話題,然而自己卻並沒有準備過宋朝,對其相關的很多人與事都缺乏了解,隻能泛泛的侃侃而談。

“王安石變法我知道,可影響積極與否我就不知道了,因為這是一個架空話題。不過我覺的倘若我是王安石就不會著急在全國或者很大地方推行這種變法,阻力先不,兵貴精不貴多。宋朝需要的不是養更多冗兵,而是收買能戰且忠心之人。在湘地或者淮地找一個十分貧困落後朝中利益牽絆不多的地方推行新法,甚至在一府幾縣的規模內推行當年秦法,組建湘軍或者淮軍之類。這樣隻要讓十萬人真正堪戰,士氣不比西夏或遼國主力差而訓練資源更優,再加上宋朝原有的力量,何愁不會強大?還可以在營或指揮以內將必自招兵必自選。數百人是不擔心造反的,就是那當年劉備,也沒本事用幾百人頂多一千人縱橫不是?這樣基層有管理活力的同時還能大相製防止真正的武將做大,何樂不為?指揮是很重要,但基層戰力是基礎。。。”

楊的這種見識,特別還是從一個兒童之口中出來,雖然正確可行與否難,但這類綜合性的見識絕非民間舊讀書人所能培養出來的。就是對新朝雜學和新史專業感興趣的,沒有廣泛的交流經驗,那也不可能。因此,那名少女考官乃至身邊的一名“記錄員”對此都頗感驚訝。

片刻之後,似乎是為了故意為難楊似的,一道壓箱底的偏題出來了:“倘若你穿越到原始部落之中籌建新軍,比如軒轅黃帝那個時候吧。兵種比例幾何,主力精銳使用什麼武器?為什麼?”

這種需要好好思考的怪題,對於楊這種“軍事架空與研究”愛好者來則似乎算不上什麼了。隻是片刻的回憶,楊就想起傳中《萬人遠征記》裏“壓力山大”的羅得島投石手了。數百人千把人似乎就有很不的名氣:“那自然還是火藥最好,可以有很多玩法。可是如果我並不知道硝礦硫磺礦的具體位置,尋找無果,那應該籌劃以投石索代替弓箭建立自幼訓練的職業武士貴族吧。弓是有壽命的,要是一練習射一千箭,不定十年習武能練廢一萬張弓。還是投石索的訓練成本更低。材料差破甲困難,那就鈍擊殺傷為主。配備的近戰兵器麼,投石索套一個石筒或硬骨,準備一個狼牙棒類型的刺錘頭應該比骨朵好用。。。哦,這東西還十分有利於重裝持盾時隻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