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炮火陷阱(1 / 2)

或許是以往就算麵對數以萬計的敵軍,也經常在明顯正麵戰鬥力優勢條件下作戰並總能擊敗敵軍留下來的習慣,親衛旅連群並沒有采取什麼佯攻、包抄之類的戰術。而是以從前來的方向正麵強攻為主。即便在一開始的時候遭遇到一些挫折也仍然如此。甚至為了求穩,主攻方向上集中的兵力也並不多。

可即便是主攻方向上那最多不會超過百人左右的戰鬥步兵,在連屬行營炮隊的掩護下不斷向前逼近,不斷在試射中調整,炮火越打越準。當六門行營炮的火力開始集中到了不過二百餘米左右距離上的時候,並不算多精悍的莊內武裝雖然還沒有出現潰逃的跡象,可是在猛烈的炮火震懾之下直射火力也漸漸的萎靡了襲來。這時候恐怕隻有一些集中過來的拋射霰彈可能造成一些威脅了。

然而麵對已經逼近到不過二三百米左右距離上的親衛連群攻擊前鋒,已經有些殘破的莊園南麵工事群似乎已經再難用組銃炮的霰彈拋射來遏製突擊步兵的前進了。

從工事後麵的瞭望哨偶爾觀察到戰局的楊卻沒有放棄機會,哪怕冒著一定的危險也時不時的冒頭觀察南麵的戰局,並立即以傳令兵通知已經撤出前沿陣地部署到第三備用陣地的主力炮群做好攻擊某一位置的準備。

雖然沒有充分的理由,但是此時的楊卻有一種冥冥之中的預感,倘若自己在對方強大的攻勢下選擇逃走,那恐怕未必會得到什麼好結果。。。

“少主,我們撤吧!南麵的人手已經快頂不住了?或者至少也要從其他幾麵抽調兵力?”

楊雖然在某些方麵有一定賦,可是臨陣指揮這個尋常穿越主角最為精通的方麵卻並非十分有賦。似乎受一些影視情節的影響,再加上對敵情的判斷:楊並不敢從其他方向上抽調太多兵力。毫無疑問:在炮火及彈藥供應上明顯上風,明顯可以集中火力攻擊任何一點的親衛旅連群強兵們來:在各個方向上的隊伍都有炮火支持下展開突擊的能力。如同現代軍隊步炮協同一般的作戰模式同古代的根本不同,讓戰場其實變得比古代條件下的交鋒更為複雜起來。

越來越被動,似乎失敗已經不遠的局麵讓楊終究下定決心進行一次賭博,在片刻之後就下下達了一道看似十分荒唐的命令:“讓南麵負傷的傷員撤下來吧!不願意留下來作戰的軍官和士兵也可以後撤。”

似乎架空之中“強強對決”“猛虎戰惡龍”式的情節給了楊太多的錯覺,真實的戰場上各秀下限而非強強對決其實才是真實的常態。這個“誌願留下來的人留下來,不願意的撤退”之命令,對於一支隻是普通軍隊水平,根本達不到近現代那些知名意識形態優秀強軍標準的隊伍來,立即就造成了災難性的後果。

南麵防禦戰中至少有三成人死傷的守軍士氣早就在親衛旅連戰鬥群猛烈精準的火力下處於崩潰的邊緣,一得到這樣的命令,不少人根本就不管傷員正先恐後的向後麵的坑道通道內撤退下來,有的甚至在通道內擁擠成一團。很不走運的一發榴彈轟擊之下瞬間又是十餘人在伴隨著血色與巨響的硝煙之下非死即傷。

“現在可以了!讓隊伍展開全線進攻吧!”遠處的張威從高品質的十倍率望遠鏡中觀察到守軍潰敗端倪後笑著下令道。

伴隨著似乎如同鞭炮在號子裏爆炸一樣的猛烈嘯聲信號,南麵進攻的親衛旅連群同其他方向的隊伍一起從四麵八方展開了強攻。

就在南路進攻的親衛旅連群前鋒距離早就沒有幾個人防守的莊園南線坑道陣地不過五十米左右距離,用於掩護的黑火藥手榴彈紛紛投過來的時候。以最快速度部署到位的主力炮炮手們全力開火展開了。

這一次,六十公斤炮彈在四分之一全裝藥標準下以每秒六七十米左右的弓箭級別速度飛出膛,不過角度卻不是最大距離拋射,而是類似冷兵器時代的弓弩直射一樣隻飛過百米左右的距離。這樣從發射到抵達目標可以控製在不超過兩秒左右的時間內,讓察覺到危險的敵兵也來不及將躲避動作徹底做到位。。。

裝有二十公斤精製黑火藥的六十公斤重的超口徑重大對沒有掩蔽的暴露目標十分有把握的大概率殺傷範圍就有臥姿一二百平米,立姿三百平米左右的殺傷幅員,還有更遠一些的破片交相呼應之下,十二發炮彈瞬間就覆蓋了一裏寬度,二十米左右範圍內的萬平米區域。

相比現代水平的一些炮火覆蓋和威懾,如“上甘嶺”、“豬排山”之類三位數榴彈炮支援著連續不斷的連營級戰鬥,那根本不值一提。若麵對排炮麵前毫不變色的精銳勁旅,能夠承受大概率傷亡的部隊,也根本形不成有效的阻擊。

然而:莊內的守軍不是什麼意識形態強兵,進攻的親衛連戰鬥群也不是那樣的軍隊。如同1979年美國陸軍部文件對二戰時代美國陸軍動員兵一些步兵營戰鬥詳報的調查那樣,不算少數特別突出的例子,通常營以內的隊伍在戰鬥中遭遇百分之十的傷亡,就至少會在一之內讓隊伍失去進攻士氣隻敢蹲坑防禦。十二發覆蓋了兩千多平米麵積,隻殺傷五個人的炮擊雖然沒有讓南麵進攻的親衛連排群失去進攻的勇氣,卻也在刹那間忘記尋找彈坑掩蔽的情況下倉促的於暴露的開闊地臥倒掩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