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保定府境內大規模的選訓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足足在隆冬時節持續一個多月之久。當第一批蒙學年紀前後的孩子們通過考驗之後,楊在監考和忙碌著訓練教育計劃之餘用那些被淘汰了的一部分孩子嚐試的對象,再一次體會一下校園和軍隊的區別究竟在哪裏。
過去的時候楊有一個印象:19世紀後期大規模的學校模式義務教育普及,是伴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或甲午戰爭這種備戰需求的。用校園象牙塔生活來讓學生們回避現實中過於複雜的問題,某種程度上因為還算充實豐富的生活而感恩於社會。軍校畢業的學生則可以直接成為軍官。
可是:當楊仔細回憶自己當初的校園生活的時候,卻感覺不到真正意義上的理想主義軍隊或者意識形態軍隊的凝聚力。
這一次以教師而非學生的身份再一次對沒有經過特殊選拔的尋常孩子進行體會。此外楊還利用了某些密道、暗門之類的監視、監聽手段。再回憶起自己這個位麵在清苑縣新學的一些遭遇,楊似乎明白為什麼當年的校園“班集體”哪怕是當中並不算太差的,也不能和理想主義模範連隊相提並論了。尤其自己這樣一個當年算是比較“孤僻”,不合群,甚至稍稍有點兒自閉症傾向的學生,對於一些問題的感悟要更為深刻。
“看什麼看?放學你死定了!”記憶中,一個有些熟悉的身影伴隨著密室上麵孩子們傳來的打鬧聲傳了過來。
“就你也配關娜?也不撒泡尿照照!”記憶中,似乎一名女生笑道。
當然,並非所有當年同學都自帶反派形象模板,尤其在那個民風還算良善樸實的北方城市,少年時代為人不壞的人還是有很多。
哪怕自己行為“異於常人”仍然有一些男生或者女生以自己為友,沒有很多文學中的班集體中那樣勢力,更沒有“群起攻之”,與自己有過過節的不過是其中的少數人罷了。想來那少數曾經與自己有過節的人中也有很多不過是性格不合或者看不慣自己的性格和為人而已,而非本質上如何惡劣。
“現代校園模式之弊,首在組織薄弱、隊與組乃至班幹形同虛設,學生們各自自由交往而形成關係遠近不一的圈子。若是理想主義的革命化軍隊,必不會如此。”楊在筆記中寫道。
此時保定府城內訓練場附近的實驗課堂外,課間的談笑聲讓楊回憶往事,楊又想起閑暇時學生們曾經閑聊的那些話題,一個個熟悉的聲音與形象似乎又浮現出來:“昨你看皇家馬德裏那比賽了沒,真幾把蓋裂。。。”“吃我鑽石星辰拳哈哈。。。北鬥百烈拳。。。”
可在片刻之後,楊就想起魯迅當年的那篇《在仙台》的課文。日俄戰爭時期的日本學生真誠的愛國主義歡呼震動了還在學醫的魯迅。而正常的現代校園學生們真的有那種程度的愛國主義情懷?或許稍稍有一點兒吧?然而卻絕對不能現代校園中有近代德國日本式的“主義”和“信仰”,因為從家長到教師乃至社會教育的熏陶隻是書中自有黃金屋顏如玉式的庸俗世俗主義:考個好學校,有個好文憑,中考高考研究生三重門。。。甚至學時竟有自己感覺為人還不錯的數學老師公然宣稱“不貫徹那大道理”。。。
“現代校園模式之弊,次在政治教育薄弱,功利主義個人主義前途論橫行。這種情況下能有集體主義的土壤,上了戰場大多數人不會一觸即潰才叫有鬼。。。當然,這是或許是大眾意識在某些時代的覺醒與進步,然而這個大時代卻不需要這種所謂的覺醒。。。”楊不僅僅是記錄下這一點,因為自己必然不會按照後世學校的要求來訓練學兵,不過還是思考了很多改進的方法並逐一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