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兒時的封建已變味”(1 / 2)

楊並沒有滿足於這種測距法的突破,經過進一步的創新,指導營內的工匠們在不過兩晝夜的時間內就試製出了一副獨特的測距裝置:“對角盤”。為了防止攜帶或搬運的時候損害,或者因為受潮等其他原因變形。“對角測距盤”采用生鐵製成,類似一個鐵架子。長約四米左右,重約二十五公斤。鐵架子上的長條形有一定弧度的方型鐵框上有二百四十一對缺口和準星,對應瞄準著從三百米到一千五百米距離上二百四十餘個位置的瞄準點,平均每五米一個。

整個“對角測距盤”的結構並不複雜,甚至可以十分簡單。然而保證盡可能的精確,並且都有實際測量的依據,卻讓工匠們還有楊多少花費了一些工夫的。為了防止對角盤在不良氣象下可能的生鏽,還奢侈的用鍍金和塗泥的辦法加工整備起來並準備了攜帶這種東西的專門外套。

有了試製出來的樣品,剩下的複製品也就省去了很多麻煩。當然這也就是在新朝的體係下,如果是在曆史上的古代製作這樣有一定精度要求的東西,哪怕不涉及到新技術,也絕非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在趕製對角測距盤的同時,整個營內的訓練也陡然之間加緊了。同之前的一些體能訓練或拉練相比真正意義上的“快速臨陣實訓”雖然並不怎麼勞累,但卻讓這些經過道德考驗的孩子們在接下來的時間內似乎如同在訓練營地內經受了真正的臨陣考驗似的。無數次掛著呼嘯聲的真實鉛彈飛過頭頂的感覺,還有那接連不斷在自己身邊爆炸的震耳欲聾的黑火藥炸點,而且是沒有規律的出現,讓孩子們在剛剛過了一個還算輕閑的春節之後好好的享受了一番“新炮仗遊戲”是怎樣的。

此外:數內超過三千發的射術試訓不但讓很多孩子們的肩頭有腫痛起來,而且也讓孩子們在聽到要打靶訓練的時候再也沒有一開始興奮了。

最後進行補充的是:“近戰訓練”。楊當然明白,七八歲年紀的孩子還是太了,而且時間也太短了。練習拚刺並具有一定近戰應對能力根本不可能。唯一的辦法就隻有某種火器為原理的“防身術”,類似朱元璋時代的明軍那樣把“火藥噴子”發揮到極致。。。為此,也在這並不算長的時間內提前準備了三千多個一斤左右的噴筒。這些如三眼銃一般可以掛在短矛上,一次能夠把一兩重左右的香灰、一百枚左右半克重左右的的鐵渣滓乃至幾十克左右威力比較劣質的火藥從半斤左右的噴筒內噴射出去,在五步範圍內都有比較良好的有效射程。對於孩子們來這“土炮”的後坐力還有動靜還算不。一般不是膽特別大的孩子用這種火器的話很容易出問題,隻不過經過這些來的急訓,這些問題還算是勉強克服了。並且還用準備出來隻裝麵粉的“訓練彈”進行了訓練,似乎近戰效果還算可以。

在臨近正月十五的最後一,整個隊伍還進行了最後一次“戰術合同演練”,並製定了應對各種可能危機情況的預案。這些入伍沒有多久的孩子們即便大多並不算聰慧,此時也有很多人意識到臨近實戰不遠了。

楊也沒有諱言的進行了簡單的進行了動員:“以前我們講過,我們的對手不僅有新朝外部的敵人,還有新朝內部的各種不法者。這一次我們光明正大的前去討個法,不僅是為了我們當中的一些戰友,也是要給那些為富不仁、缺乏真正貴族精神的人們一個教訓。。。”

雖然這些來的準備似乎還算充實,張茜仍然覺得讓這樣優選出來的孩子們在入伍選訓之後沒有多久就去參加實戰還是有些太過於冒失了:“要不要調動城中密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