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裏如果土地是莊戶人家的魂,土地承載著莊戶人的魂魄,在土地上產出的糧食養活著代代莊戶人。那麼祠堂就是家族氏人的根,在這個戰亂紛飛的時代,一次正常的親人告別,可能就會各一方,所以祀堂就成為了遊子在外的寄托,不僅僅是對於故土的思念,更多的是對無處可依靈魂的安放和告慰。
在今沿海地區還有著大量的祠堂,在動亂的時代,大量南方人為躲避禍亂,離開故土去南洋謀生,在異國他鄉要生存,南人不僅僅靠著自身的堅韌不拔,更多的是同族人相互的扶持和幫助,抱成一團,抵禦外敵,所以在今南方人對於同宗同族依然是相互扶持的。
楊氏祠堂是全村最大的建築物,占用土地達到了一畝多地,整體建築風格采用紅磚灰瓦裝飾而成。房屋整體朝向由南而北,門口匾額上書有“忠孝廉恥”四字誡言,是第一代楊氏家主製定的族規,要求凡楊氏子弟不論是當官還是為民,必須做到當官要忠於君主,孝敬父母;為民要懂得孝廉恥辱。不可作奸犯科,監守自盜,宜不可兄弟逾牆,刀戈相向。
楊氏族人較少,所以祠堂建築較,主建築裏供奉的是楊氏列祖列宗的排位,從楊氏第一代老祖宗到最近的一代楊一凡的爺爺兄弟們,在諾大的一堵牆上堆搭成楊氏的寄托。
在祠堂院子的比祠堂稍微的建築分別是學堂和罰事堂。雖然都是在同一座院裏,但是它們擔負的使命卻截然不同。
罰事堂是族裏用於處罰犯了族規的族人。族中大事物皆有族規定律,但凡族人違反了族規中的其中一條,就由族長和族人共同判定族人的罪行,在按照族規進行處罰。輕著族律處罰,重的會被開除族籍。
學堂對於一個宗族來講那就意義重大,在這個真正以知識改變命運的時代來講,知識是正宗的的第一生產力,每一個豪門大族的發家致富都離不開知識的底蘊。
楊氏先祖早就明白了在這個社會裏如何改變自家宗族的命運,所以在最早開始休祠堂的時候就修建了學堂。但是由於族力益弱,族裏沒有多少財力能夠請的起好的教書先生,所以族裏的學堂就一直空閑著。
“今日由於老夫年事已高,無力在擔任楊氏一族的族長,今有楊氏族人族議,選舉楊氏第三子鐵牛擔任我楊氏現任族長,願其為我楊氏族長期間建樹有功,光耀我楊氏一族。”三叔公領著族人跪在祠堂,表情嚴肅,語氣虔誠的將“任命書”念給楊氏的列祖列宗。
三次稽手跪拜,禮成。
“見過族長。”三叔公將楊鐵牛請到主位,帶領族人向新任族長行禮。由此楊鐵牛才真正的成為了楊氏一族的族長,對於族裏的大事物都有了決定權和話語權。
“今承蒙弟兄們看的起我,選我楊鐵牛當這個族長,我楊鐵牛感激不盡,能夠當選這個族長,我定當為我楊氏宗族發展盡心竭力,鞠躬盡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