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隊這次打退了鬼子,解救了魯莊村民,應該算是打了一場勝仗。
可陳龍卻怎麼也高興不起來:傷亡太大了,幾乎到了傷筋動骨的地步。
隊員戰死六個,重傷五個,輕傷十好幾個,傷亡比快達到了一半。
“你們看看,死了六個,五個是拚刺刀死的,重贍也有三個是刀傷!俺咋來著?鬼子拚刺是經過專門訓練的,俺們就不是對手嘛!你們為什麼不等著發揮咱們自動武器多的優勢?!”陳龍血紅著眼睛,怒氣衝衝地質問胡大康幾個。
“抗戰打鬼子哪有不死贍?拚刺刀也是打鬼子的一個手段吧。”胡大康並不認錯,“咱拚刺刀可是殺了好幾個鬼子的,他們都看到的。隻是往後要加強訓練吧……”
“俺是沒子彈了,手上隻有刺刀,不肉搏,咋弄?”馮三才也委屈地爭辯。
“俺瞅著大夥兒都衝了,俺也跟著衝啊!”吊著一隻胳臂的謝大柱嘟囔著,他膀子挨了一刺刀,忍痛揪過鬼子擰斷了他的脖子。
……
問了一圈下來,反正每個人都有肉搏戰的理由。
陳龍有些氣惱,拿出塊識字黑板開始給大家好好講述日軍拚刺的相關知識:
誠然,刀來槍往,舍命相搏,那種生死一線,直麵死亡的感覺,會讓每個男人都熱血沸騰,血脈噴張。日軍也認為“拚刺對決”是武士道精神的體現,軍隊鼓勵士兵拚刺作戰。一般部隊對上日軍這樣癡迷拚刺的怪胎,還真是會造成忍受不聊損失!尤其是精神上的刺激更加嚴重:勝利一方會形成不怕死、不可戰勝的精神迷信。
日軍的拚刺戰術是有曆史傳統的。日俄戰爭(1904年-1905年)的獲勝,日軍就是用如林的雪亮刺刀殺得老毛子膽寒,令日軍對“萬歲衝鋒+白刃戰”這個戰術達到了迷信的地步。甚至於1909年日本修改《步兵操典》時,明確規定:“決定戰鬥最終勝負的方式是刺刀突擊”。所以,拚刺肉搏成為了日軍的必修戰技,各個部隊和軍校都必須開展訓練和考核。一般入伍士兵起碼都要進行一年以上的拚刺訓練。
當然,日軍動輒鼓勵拚刺,也是和日本國資源缺乏有一定的關係的。能靠刺刀解決,多少也省下一顆子彈,意義還是不的。
看看日軍對刺刀的癡迷程度吧:他們甚至給九六式輕機槍也加裝上了刺刀,加裝彈匣和刺刀後,機槍重達12公斤,這麼重的大家夥怎麼拚刺?揮動不了兩下估計自己就趴了!另一個亮瞎狗眼的操作是日軍行軍都是槍帶刺刀的,遠望刀槍如林,閃亮一片,拉風古怪!也不怕刺刀刺(割)傷了戰友。日本人真是瘋了!
日軍為了培養士兵的嗜殺承受能力,在訓練中竟然經常拿中國百姓和俘虜練習刺殺技術。這種訓練旨在培養士兵的殺人技巧和“殺戮快副,培養軍人習慣血腥味和殺饒習慣,簡直無異於惡魔。
而反觀中國軍隊,由於師從的是德械裝備的路子,重視火力對抗,所以國.軍對拚刺戰術並沒有上升到必修的高度。而偏偏中國軍隊學德軍隻學了一半,國內軍工產業落後,重火力武器特別是火炮、自動武器的裝備差的太多,一個師的都趕不上人家德軍一個建製營標配,所以實戰中很容易就會被日軍突破火力,衝上陣地,形成血腥殘酷的白刃戰。
這一點其實從中日兩軍的步槍配備上就能看出來:中國軍隊追隨德軍走了“步槍短型化”的路子,中央軍裝備的中正式步槍,盡管還針對日軍白刃戰設計了加長型刺刀(國.軍刺刀40厘米,日軍刺刀30厘米),但加裝刺刀後中正式步槍全長也不過1.685米,而日軍三八式步槍帶刺刀則全長1.801米,相差超過10厘米。一寸長一寸強,對刺的結果是顯而易見的。在實戰中,國.軍的中正式步槍刀尖還沒碰到敵人,自己就已經被鬼子刺中了。
再加上國家貧弱,國.軍士兵稀飯、材一兩頓,甚至還多有餓肚子的時候,很多士兵都骨瘦如柴、體力太差,形同餓殍。而鬼子雖個子矮,但人家國家重點供養軍隊,有吃有喝,長得壯實,體力也更強,拚起刺刀來也更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