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話,看過了栗山那邊的情況,陳龍的心裏是哇涼哇涼的。幾乎不用考慮的,整個栗山鎮的布置早就讓鬼子製作成了沙盤了。底子都撂給人家了,就更不用什麼糧彈不濟,軍無鬥誌了,依著這種狂妄自大,經驗主義的心態,那就非得打敗仗不可。進兒推廣到整個中王山區,恐怕都是這麼一個狀況,讓人揪心都顧不過來!
而且,據曆史數據,這次日軍進攻可是下了大本錢的:第一立功的就是日軍的情報部隊,早在戰前一年多,就開始了滲透情報戰。各路間諜化妝成難民、商人、獵熱等深入山區,四處打探情報,摸清守軍的駐守情況、武備情況。尤其是各軍的結合部,受到了特務們的重點關照。為日軍後續進攻各軍結合部的“鑽空突入式”戰法,打下了基礎。
而第二嚴重的是,日軍此次出動的兵力,遠遠超出了從前的各次侵犯兵力。日軍前所未有的以第一軍為主力,共集結有六個師團,四個混成旅團,投入近70個步兵大隊;65個炮兵中隊,擁有75毫米口徑大炮五百多門;三個航空飛行團,飛機一百多架;參戰人數總計達10多萬人,指揮官為華北方麵軍司令官多田駿,統一指揮發動四麵向心圍攻。另外日軍還抓了近4萬中國民夫來進行輜重運輸,以及配屬大量偽軍協同作戰。
第三點客觀的來,日軍是訓練有素的機械化部隊,使用的是先進的飛機、重炮、戰車及化學毒氣,敵強我弱,這是毋庸置疑的。
此外,從國.軍方麵看,常凱申集團堅持積極反共和消極抗日的方針,采取觀戰、避戰和應付作戰的政策,保存實力,坐等抗日戰爭的勝利。甚至準備棄守黃河以北地區,而要求八路軍、新四軍全部開到黃河以北和鬼子死磕。國.軍在中條山地區根本不作積極防守和反攻準備。
1940年底,盡管衛立煌決心趁日軍疲憊,兵力分散之時,欲先發製人,給日軍以打擊。但這個設想不符合國民黨中央當時對日的政策,所以,常凱申不僅不同意衛立煌的作戰計劃,反而密電召衛立煌赴重慶述職,對衛在第一戰區同情八路軍的行為,頗多責備之詞,並命衛“暫住重慶待命”。為了長江沿岸的戰事,國.軍統帥部還調走了相當部分主力部隊和中央炮兵團,致使中王山區國.軍實力大減。至戰事爆發時,衛立煌還遠離戰區,長官部群龍無首,人心惶惶,不能形成有效的指揮,失敗已經是在所難免。
盡管中王山一度被譽為“中國的馬奇諾防線”,起來固若金湯。但即使如此,中條山依然存在嚴重的弊端。一是缺乏足夠的供給保障,中條山地荒土貧,糧食生產非常困難。第二戰區進駐中條山後,糧食主要靠黃河渡口運來,一旦渡口被占,糧食補給就成了問題。實際上,從會戰開始後,戰爭剛打到第三前線部隊就開始斷糧,最終導致大潰敗。二是軍民內部矛盾不斷,駐軍在中條山壓迫、迫害民眾甚深,抓丁拉夫、強占民房、掠奪豬羊雞鴨、偷運鴉片等行為屢見不鮮,這些舉動嚴重影響了軍民合作抗戰的士氣,影響了團結。
此外,據守中條山之各部與敵對峙3年,但沒有修築強固的縱深陣地工事和後方堡壘,甚至沒有破壞日軍深入中王山地區的通道,以致敵軍得以迅速突進,國.軍又不能遲滯敵人於正麵,從容轉進,變為外線。戰術呆板被動,自始至終被鬼子壓著打。七個軍的兵力近20萬人並列於200餘裏的正麵,呈“一字長蛇陣”對敵,遇到敵軍重兵夾頭、鉗尾、破腰身,就一下子很輕鬆被斷成兩截,首尾不能兼顧,處處被動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