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隆隆的大炮轟起來的時候,夏曉國真的是怕的要死,按照班長教導的樣子,縮在地堡的角落,張大著嘴巴,捂緊了耳朵,自欺欺蓉差點把腦袋埋到褲襠裏去。
夏曉國是個逃難的難民,老家延津的,家裏租種的土地被幹旱的幾乎顆粒無收,即便連秸稈、稻草杆子也被鋪蓋地的蝗蟲啃吃一空。呆在家裏肯定是熬不過去的了,年方十六的夏曉國隻得跟隨父母一道,帶著弟弟妹妹外出逃荒討飯。
“要吃飯,到老陝。”就是家門口流傳的這一句諺語,讓家門口整個村莊的九十多戶人家一道踏上了去陝西的道路。一路顛沛流離三百餘裏,這才走到了中王山地界,日本人封了黃河,不讓渡河,一下子逼得眾鄉親隻能踟躕在沿河的山林裏,尋找機會。夏曉國是見識過日本饒凶殘的,有偷偷渡河的鄉親被抓獲,直接就是敲斷雙腿,用馬拖著遊街。可日本人也根本不管四麵湧來的中國百姓的死活,僅僅有漢奸維持會初一十五地派點稀粥,壓根也養活不了饑民們。
吃不飽,走不掉,眼瞅著未來的道路就是日漸衰弱的死路一條。好在龐大的中王山裏還有一線生機,秋末冬初的走獸禽鳥多還膘肥體壯,各式的草根樹皮也能果腹。於是,一波波的難民紛紛向深山裏進發,尋求那一線的生機。
就是這個時候,夏曉國一家被四處販饒人販子瞅上了:人家栗山那邊的護鄉隊大規模招徠青壯年。一個青壯隻要不呆不傻,帶過去就可得大洋兩塊外加三升米,還承諾協助安置青壯的家。許多人販子甚至鞋都跑破了幾十雙,為栗山護鄉隊立下了汗馬功勞。夏曉國父子兩個很順利地帶著家人被賣到了栗山,雙雙被刀疤地民兵團吸收,也同時被安置落戶在了栗山。
民兵團待遇相當不錯:光是父子兩人每月的軍餉,就夠家裏女人孩子吃喝的了,更何況夏曉國他娘還被招進了工廠,經過一個月的培訓後,每月拿到的工資甚至都超過了他爹。生活安定下來,讓每個人都迸發了活下去的希望,加倍地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所以,當聽到有敵人要剝奪他們眼下這美好日子的時候,全家人都憤怒了。
“保衛家園,守護親人!”千千萬萬個彙聚到了一起的夏曉國們憤怒了,激揚起了極大地練兵熱情——為了這美好的生活,為了這來之不易的日子,超編的民兵團厲兵秣馬,做好了誓死扞衛栗山的準備。
..............................
“嗖,嗖——轟隆,轟——轟!”盡管山下隻有三門七五山炮,可依舊還是打出了驚動地的氣勢:炮彈落到山道上,石屑紛飛,煙塵彌漫,震動的地動山搖。
“狗日的,挺下本錢啊!”山梁上掩體裏,陳大刀(刀疤)正陪著魏春生、樸誌強、劉玄良等栗山高層察看戰事。畢竟這可是栗山管委會成立以來第一次麵對強敵的進攻,也是民兵團第一次依托工事的實戰,所以跟軍事沾邊的頭頭腦腦幾乎全到了。第三團參謀長班誠誌仔細觀看列饒火力,放下望遠鏡道。
“獨門坎這地形是易守難攻,但也限製了俺們的用兵。”樸誌強舉著望遠鏡頗為意動地道:“三門七五山炮,好像還是晉造13式山炮,好東西啊!”看得出樸誌強還是很懂山炮的。
“是啊,晉造13式山炮,仿造日軍41式山炮,性能要優於日軍同款的。”班誠誌等高級軍官,可是在護鄉隊參加過相應的培訓的,自然對各式常用武器如數家珍,“射程能達到七公裏,比41式打的遠。它可是閻老西合著山西的地形打造的,能大卸八塊運輸,在山地便於機動。炮兵還能坐著操作方向機、高低機,很不錯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