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汝南袁氏(1 / 2)

酒盡人散,曹操和鮑信在下人的攙扶下一同上了馬車。

“此次多謝孟德兄引薦了。”鮑信在馬車中對曹操拱手謝了一下。

“本初本就急公好義,允誠言重了。”

鮑信搖搖頭道“我看那袁紹和袁術似乎並不和睦,兄弟鬩於牆如能外禦其務倒好,否則我看袁家衰敗就在這一世了。”

曹操笑道“允誠你喝醉了。”

不曹操和鮑信回家,袁紹和袁術一同回到了袁府,袁隗得知,讓袁基帶他們二人去書房見他。

書房內,除了袁隗外還有袁隗之子袁遺,袁胤。

可以,袁家的精華除了袁逢幼子袁敘在汝南老家,其他人都在了這裏。

前文有言,袁基即將擔任九卿,袁基、袁紹、袁術、袁敘實際上是同父兄弟,都是袁逢的兒子,而袁隗之子袁遺,袁胤也不差,袁遺的年紀比袁紹還大,此時已經是長安令,袁胤年幼一些,暫為尚書侍郎,還在積累資曆。

一入內,袁隗就冷著臉,拍著桌子喝道“本初,你都不惑之年了,怎能還和公路去章台之所如何胡鬧,這次你們又是去見哪個豪傑了?”

袁紹和袁術都低著頭先聽了一頓訓,袁紹二人雖然已經三四十了,但在叔父袁隗這裏,他們永遠都隻是孩子。

“此次是和曹孟德以及故少府鮑丹之子鮑信一同吃酒,叔父莫要惱怒,孩兒這也是為了袁家招攬人才嘛。”袁紹笑著拱手道。

“還招攬人才?你是要壞了我袁家才對吧!今下朝的時候,張讓又向人問你的動向,你如此作為,是把我們袁家放在火上烤啊!”

“是啊,本初,如今宦官依舊掌權,子被其蒙蔽,吾等隻能蟄伏,萬不可做出頭之鳥。”袁基也出言勸道,在他和袁隗心裏,袁家已經走到了極致,接下來隻要繼續保持三公中永遠有一個袁家的人就夠了。

至於再往上,那是不敢想的。

“叔父,需知世事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現在下動蕩在即,我們袁家四世三公,下側目,不早日準備,日後恐會有難啊。”袁紹對袁隗這樣怕事的性格有些不以為然。

“什麼動蕩?如今下除了涼州有動亂外,其餘州府均算安寧,陛下春秋正盛,如何會動蕩...本初,你在外麵到底在謀劃什麼?”袁隗突然感覺自己好像太放縱這個侄兒了。

袁術也看向了袁紹,自己和這個兄弟在一起,但怎麼自己就什麼都不知道。

袁紹見眾人都在,便幹脆借機道“昨日有人來報,中原已現旱像,今年恐怕又是一場大旱,又聽聞太平道開始傳一讖語,叫做蒼已死,黃當立,歲在甲子,下大吉。叔父和各位兄弟都好好想想,這讖語是何意,太平道欲做何事?”

在座的都不簡單,袁隗捏拳問道“此事當真?張角欲死乎?”

“蒼已死,好大的膽子,他準備當新的嗎?”袁基也是義憤填膺,看那手動的,都快準備當場寫個奏章了。

後人大概覺得蒼、黃沒什麼區別,但在漢代蒼是有特殊的意義的,按照五德學,秦朝危水德,漢初劉邦稱帝後,主管律曆的大臣張蒼推算,漢朝仍然屬水德。於是延襲黑色為尊貴。但是相傳劉邦是赤帝的兒子,於是黑、紅兩色都為尊貴顏色,漢朝旗幟全是紅的,後來文武帝時期又認為是水生土,換成了土德,到了漢末又覺得秦朝德行不夠,不能算在五行相生當中,將其砍掉,就又變成了木生火的火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