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自從董卓亂我大漢以來,朝廷兵權盡失,威嚴盡喪,各地諸侯割據自立,朝廷的詔令,他們想聽就聽,想不聽就不聽。
河北之地,是大將軍帶著麾下軍士一寸一寸打下來的,別他不信任朝廷,即使他想交權,他麾下的兵馬能願意嗎?
如果朝廷逼迫太甚,即使今日大將軍沒有篡逆之心,也會被逼出篡逆之心的!”
“那我就坐看他馬強架空朝廷?架空我這子?然後等他有一問我鼎之輕重嗎?”
劉協終於忍不住的問道。
劉辯搖搖頭道“昔日厲王奔彘,共伯和受諸侯推舉,行子事,後歸政於子,使西周再延百年!
後周室衰微,諸侯強並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但周子依舊可傳下四百載!
周朝能如此,難道我大漢不能如此嗎?”
劉辯雖大部分心思都在道學上,但在劉虞的逼迫下,也逐漸思考起大漢的未來。
在劉辯看來,隻要馬強不暴斃,那麼以馬強為核心的河北軍統一下隻是時間問題,那麼漢室和馬強如何和平相處呢?
人類是很難想象自己從未見過的東西的,劉辯隻能從過去的曆史中尋找答案,最後他找到了他心中的答案。
那就是效仿周子一樣,隻要馬強承認下是漢室的,那麼實權到底在誰那,並沒有那麼重要。
劉辯覺得,別四百年,隻要真的能用這樣的模式讓大漢延續兩百年,那麼無論是自己還是劉協,日後到地下見到列祖列宗,也能抬頭挺胸了。
效仿東周故事?
這讓劉協仿佛打開了一扇大門。
是啊自己要的是延續大漢國祚,隻要大漢能延續下去,實權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如果馬強能效仿共和那是最好,如果不能,即使大權在大將軍府,可隻要下還是漢室的,並且永遠是漢室的,那不就行了?
劉辯和劉協能有這樣的想法,其實還多虧了儒學的功勞。
畢竟在儒家眼裏,那是什麼都是過去的好啊!
打開了思路,劉協頓時感覺自己不需要那麼急迫,也不需要那麼糾結朝廷大權旁落的事情了。
邊上的唐姬敏銳的感覺到氣氛鬆弛了下來,也不由鬆了口氣,便起身去重新去熱水準備換茶。
後麵這一對兄弟又了什麼,除了他們二人外,就再也沒人知道了。
隻是等劉協回到行宮中,召見馬強後,馬強出來時,嘴角充滿了滿意的笑容。
在暫時壓服了劉協的心思後,馬強也開始著手準備將朝廷徹底搬遷到幽州的事情了。
另外一邊的洛陽,任峻正在一人府上做客。
“司馬公能回洛陽,實在是洛陽之幸啊!我必上書明公,表司馬公為洛陽令!”
“哎,在下昔日畏懼董卓,棄官而走,比不上你伯達敢於起兵反董的勇氣啊,如今我奔波數年,隻想有一能回歸故土,這洛陽令,我還是不當了吧。”
“司馬公乃下名士,棄官而走乃是不同流合汙之舉,如當日我在洛陽,恐怕都沒有這樣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