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五十章 論戰(一)(1 / 2)

楊修的這片文章還沒登呢,張喜等人就急忙來到西山拜見討論起來了。

“楊公,此文一出,那馬子玉豈會善罷甘休?”

“此文所言,盡為實情,如他馬子玉因言興罪,來找我就是!”楊彪撫須道。

楊彪還真的不怕馬強因為這樣一篇策論治自己的罪,因為這樣就代表馬強心虛承認這文章的是實情了。

因為這文章中的每一個論據都是真的,持續清田分地的未來也必然會和楊修預測的那樣。

其實曆史上也不是沒有朝代給百姓分田地,比如唐朝,就有均田令,令中規定,丁男(二十一歲)和十八歲以上中男授田一頃,即一百畝,其中二十畝為永業田,可以傳給子孫;八十畝為口分田,死後要還官。

唐朝這樣的製度保證了基層百姓有田可耕,穩定了社會秩序,官府有稅可收,也為府兵製打下了基礎。

但這樣的製度隨著時間的推移,田地不夠分了,國事的崩壞也就在眼前了。

後人很多不理解為什麼那麼強大的盛唐一夜之間就崩塌了。

那是因為唐朝的統治基礎均田令無法維係了,而且這個無法維係不是縫縫補補就能恢複的,隻能推倒重來。

楊修能一眼看到均田令百年後的亂世,也不愧他曆史上才子的稱號了。

張喜也明白這文章的確是刺中了馬強清田分地令的要害,更是給下豪強反對馬強提供了理論依據。

我不是不想給百姓田地,而是給了他們最後大漢會滅亡,我兼並土地就是為了大漢永存!

這種奇怪的理論將讓下豪強理直氣壯的要求官府允許他們兼並土地。

而隻要兼並土地,世家大族的存在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畢竟就沒聽過,沒有官位在身還能守住萬畝家業的。

楊彪又對張喜道“張公,眼見文試就要開始了,如果我們不想辦法打壓馬子玉的氣勢,此次開舉朝廷可就要大敗了!

就算最後馬子玉用手段,我們也要告訴下士人,朝廷是不會臣服馬子玉的淫威的!”

“哎”

張喜想了想,最後道“既然如此,不可讓楊公你一人衝鋒陷陣,楊公當號召同僚,寫文響應。

我們所有人集中火力,攻擊此法,他馬子玉往日總喜歡昔日光武度田之事,但光武度田,也不過是度量田地,核實人口,隻要豪強願意交稅,又和光武帝之原意有何違背呢?”

的確,光武帝度田的時候,發現豪強隱瞞土地,也不過是要求交稅,可沒馬強這樣,發現沒交稅立刻就沒收土地並且第一時間分配給耕種這片田地的佃戶,搞得每次清田,那些佃戶不知道有多積極。

簡單的打比方,如果後世租房子房東沒交稅或者漏稅,租客舉報後房子就歸這個租客,你看租客會多積極舉報這事。

《大漢報》的據點就在薊縣,這報紙一發行,首先就在薊縣引起了劇烈震動。

隻要有點眼力勁的都能看明白,這篇策論,在劍指馬強。

接著,以張喜為首的朝廷大臣也開始發表文章,討論起馬強的清田分地令和光武度田的不同,用朝廷層次否認馬強的清田分地是光武度田的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