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十六章 ****的漢中(1 / 2)

龐羲提議劉璋打漢中的主意可不僅僅是因為漢中做為益州北方門戶,對益州有威脅,更在於龐羲和趙韙之間的爭鬥。

此時的益州政治割據是趙韙在外領兵,龐羲在內治政。

如果是太平年代,龐羲可以毫不在意被排擠到權力中心之外的趙韙,可惜,此時是亂世,加上之前趙韙平定了沈彌、婁發、甘寧等人的叛亂,聲望極高,這讓龐羲開始對未來趙韙是否會回來並且對自己進行清算有所擔憂。

龐羲想到的辦法就是分趙韙兵權,並且讓自己也有軍功。

趙韙此時的職位是征東中郎將,率領兵馬駐紮在巴郡的朐忍,也就是後世重慶萬州。

此地扼守長江,是防止荊州軍入蜀的要地。

而如果益州軍想攻打漢中,因為大巴山的阻攔,最好的道路就是出白水關,走漢水,直取漢中治所南鄭,這也是曆史上劉曹漢中爭奪戰的劉備進軍路線。

這條路雖然已經是較為好走的路線了,但如果兵馬糧草從成都出發,則要走千裏,而且無水道連通,較好的選擇是從巴郡的江州、墊江運輸兵馬糧草,如此可以通過西漢水一路送到白水關。

因此,隻要劉璋下定決心要乘機攻打漢中,那麼龐羲就可以以此為借口,分在巴郡的趙韙的兵馬糧草為己用了。

而且漢中本就是益州土地,趙韙就是想拒絕也毫無理由。

可謂是堂堂正正的陽謀!

後續的發展也的確和龐羲預料的一樣,劉璋隻猶豫了一,就下定決心隻要漢中出兵會盟,便出兵攻打漢中,讓龐羲多派斥候、間人去漢中查探虛實。

而漢中的張魯,此時也得到了曹操的書信。

如果有人在這個年代的大漢旅遊,他會發現漢中這塊地方就好像是另外一個國度一般。

在這裏,雖然對外張魯是漢中郡守,但在內,張魯並不叫郡守,而是被稱為君師。

漢末的道教教派主要分為三派,分別是於吉、張角為首的太平道,如甘始這樣分散各地的黃老道,以及在巴蜀的正一道。

正一道始祖是張陵,又名張道陵,正一取的是正一盟威之意,因為教主又稱師,故而又名師道。

張魯是張陵的孫子,但他並不是一開始就是五鬥米教的教主,他是正一道的教主,五鬥米道其實是正一道的分支,由張修所創,因為張修給人治病的時候,如果病人好了,無論窮富都隻收五鬥米,故而被稱為五鬥米師。

什麼?你問那沒治好的人怎麼辦?

大膽妖孽!居然問這樣的問題,這種人一看就是信的不夠深,病才好不了!

張魯所掌的正一道和張修所掌的五鬥米教,從關係上類似於金老爺子筆下的明教和鷹教。

張魯年少喪父,其母依靠劉璋為張魯博得了官方的支持,然後和張修一同率兵攻伐了原漢中太守蘇固。

但因為張修的五鬥米道在正一道中勢力越來越大,加上張修官職本就比張魯高,使得張魯母子對張修極為忌憚,張魯之母便服劉璋,縱容張魯殺死了張修,吞並了五鬥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