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十三章 蔡邕上書(1 / 2)

——薊縣大牢

“蔡公,你的是真的?除了我們三十八人,其他人都赦免了?”楊彪瞪大了眼睛,一副不敢相信的表情。

蔡邕一下朝會,就急忙來牢中,把這個好消息告訴楊彪等人。

“那馬子玉怎會如此好心?”

蔡邕歎道“死罪是免了,但要所有涉案之人到倭國服役二十年,是要教化倭人。

倭國是艱苦了一點,但好歹能活下來不是?”

“倭國?”隔壁牢房裏的張喜也伸長了腦袋問道“倭國遠在海外,怎麼突然要教化那種地方?

難道是之前的什麼船隊?”

“張公的沒錯,大將軍派去的船隊帶回了倭使,倭使不但祈求我大漢冊封他們的女王,還希望能學習我大漢的禮儀、文化,陛下已經答應了。”

“罷了好歹算是讓孩子們撿回了性命”楊彪回頭看向楊眾二人道“隻是連累了兩位兄弟了。”

楊彪這一輩的三人都在那三十八人的名單中,不在赦免之列。

楊眾二人笑了笑,他們都覺得楊彪做的是對的,又怎會怪罪楊彪呢。

“不公平!為何不赦我等!!”

也有人失望的大吼大叫起來。

本來所有人都要死,也就算了,現在大部分人都赦免了,就剩下他們三十八個主犯,心裏自然要不平衡。

其實馬強放過這些人主要還是因為這個時代的文化人太少了

馬強培養出來的那些人,河北都不夠用呢,更別放到倭國這種地方了。

這些世家士子雖然因為屁股的問題,和馬強注定尿不到一個桶裏,但廢物利用一下當教書先生還是可以的。

而且這樣也可以讓盧植更加支持自己的改製。

白了,在馬強心裏,這些世家大臣的死活並不重要,隻要不阻礙他帶著大漢往前走就行了。

有感覺不公而悲傷的,自然也有欣喜若狂的,不少本就不支持家族參與這件事的輩,互相交換著慶幸的眼神,嘴裏念叨著感謝恩的話。

他們可還年輕,有的甚至還在牙牙學語,又沒吃過漢室俸祿,怎會有為漢室赴死之心呢?

古人的家國觀念是食君之祿,忠君之事,隻要我沒吃你的俸祿,那我效忠其他人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即使那個人是欺君罔上的逆賊,是屠滅百城的異族,我們堂堂士子,都可以理直氣壯的效忠之!

蔡邕又和楊彪了幾句話,這才離去,回到州牧府的別院中。

“大將軍居然赦免了這麼多人這些人不是反對他的嗎?”蔡琰聽蔡邕完朝上的事情,抱著書有些不解的問道。

“大將軍誌在四海,胸襟不是他人可以想象的,否則哪裏能做出這麼大的功業。”蔡邕搖頭歎道“這一下,鄭公也算是能輕鬆點了,這些日子他在廣宗也不好過啊。”

鄭玄做為社科院院長,當代儒學第一人,很多士族都寫信給他,希望他能伸出援手,搭救張喜等人,也有人對他冷嘲熱諷,他和盧植不愧是馬融弟子,有樣學樣。

這樣是因為鄭玄、盧植之師馬融雖然學究人,但在官場卻不得誌,甚至因為得罪了當時的大將軍梁冀而被誣告流放,差點逼得他自殺,後召回為議郎後便不敢再招惹權貴,為吹捧梁冀還寫了一篇《西第頌》,被清流不齒,甚至後人還把那些獻媚權貴的文章都統稱為《西第頌》,以此譏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