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準備去找盧植聊聊。
看看自己的恩師能不能給自己一些建議。
其實白了,馬強所處的這個時代對一個權臣是即好又不好。
好在東漢以前篡位當皇帝的也就王莽一個,而且王莽還是被大家一起推上去的,更前麵廢立子的霍光到死都沒篡位,成為公認的大忠臣。
但壞也就壞在就這一個霍光,四百年來子都姓劉,使得很多人認為子就應該姓劉。
可與此同時,也有很多人認為下遲早是要改姓的,這就要一下從西漢開始的兩個思想。
事情還要從西漢建立起,雖第一個統一下的是秦始皇,可惜二代而亡,根本沒有留下太多的大一統王朝的統治經驗,因此漢朝才是第一個麵臨大一統下各種特殊問題的朝代。
土地兼並、豪強崛起、強枝弱幹等等等等,這些問題要麼是前人沒有遇到過的,要麼就是之前雖有但沒這麼大的。
漢朝的子官吏麵對這些問題沒有過去的曆史經驗可以參考,他們所做的選擇本身就是在為後世積累經驗。
因此,麵對現實中各種社會問題和朝堂上的權力分配問題,沒有人敢什麼一定是對的,也沒人敢什麼一定是錯的,同時儒學的大興,使得很多儒生開始從昔日的典籍中尋找拯救下的答案。
儒學到底,還是一門出世的學,是教人如何解決問題的。
儒生們從典籍中找到了很多辦法,隨著互相辯論,逐漸隻剩下兩個主要思想,並且形成思潮,影響甚廣。
這兩種思潮,一個是改製,一個是傳國易姓。
改製就是要守經據古,既然過去沒有問題,現在出現了問題,這些問題我們又解決不了,那就把現在和過去相比多的東西砍掉,變化的東西改回去,想來問題自然也就沒有了。
這種思想用通俗的話,就是解決不了問題,那就解決製造問題的人,讓孩子不好好讀書,就禁,遊戲讓人玩物喪誌,就禁遊戲,這種思想在後來的表現就是祖製不可改。
傳國易姓則是認為命靡常,惟德是輔。
白了就是認為皇帝不是萬世不易的,如果君主不能帶領好臣民,不能讓臣民過上好日子,那麼這個君主就是不合格的,那麼也就沒有了命和民心的眷顧,就應該被替換掉,這種思想在後來的表現就是革命無罪,造反有理!
而這兩種思想在漢代表現到極致演變出同一件事——王莽篡漢!
既然劉氏不行,那就換聖賢王莽來,既然現在的法不行,那就複古改製。
王莽的新朝雖然很快因為水土不服失敗了,但這兩種思想並未消散,反而牢牢紮根在華夏大地上。
劉備做為土生土長的漢人,自然也受到這兩種思想的影響,他既擔心馬強這樣激烈的改革會讓大漢滑入更黑暗的深淵,又並不反對馬強聯合盧植等人代子行軍政大權。
白了,整個東漢,皇帝真正掌握大權的時間還不一定有權臣把控朝政的時間多呢,下人對皇帝不管事這件事是真的不當一回事。
的好像前麵兩個皇帝管過什麼事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