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七十九章 死不安息(1 / 2)

“司馬徽死了?”

馬強一聽諸葛亮如此,快步走入了司馬徽的病房。

“大將軍,司馬徽畏罪自殺,看來黑死病果然是他散播的!”賈詡見司馬徽果然已死,立刻上前道“依詡以為,當曝光其罪,勒石為記,以儆效尤!”

賈詡知道馬強極為喜愛諸葛亮,司馬徽又曾是諸葛亮的授業恩師,故而主動當起了壞人。

馬強看著被司馬徽自己刺在胸口的針,問道“孔明以為如何?”

“水鏡先生乃下名士,如今又死無對證,隻恐世人不信。”

馬強點了點頭,他之前想搞公審也是出於這個擔心。

這些下名士通過長期經營積累起來的人望、名聲,就像羅漢金身一樣,除非先破了他們的金身,否則所有的懲戒對他們來都隻會更加拔高他們的聲望。

發展到後來,就是明朝清流的求廷杖,用皇帝的錯來激怒皇帝,然後挨上一頓廷杖,就可以算是清流自己人了,接著就是升官發財娶老婆。

現在司馬徽死了,人為尋找病源體然後傳播瘟疫這樣的事情又太過駭人聽聞,的確很難讓世人信服。

馬強雖然有人證物證,但人證乃一無名兒,物證是一些跳蚤。

馬強背著手走了兩圈,看向司馬徽的屍體哼道“畏罪自殺文和你的對,他的確是畏罪自殺。

但他畏懼的不是刑罰,而是畏懼世人否認其的思想,畏懼發現自己一直堅持的東西是錯的。”

古人雲:出師有名。

無論一個人做的事情有多麼的罪惡,隻要是人,他都會給自己的行為找一個借口,找一個理由。

這個借口可以是社會不公,可以是為了喚醒社會關注,也可以是為了皇之類的東西,隻要找到了這個理由,這些人就可以服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對的,是正當的,是為了更大的正義。

這也是為什麼要一定要對戰犯進行審判的原因,這審判的不僅僅是戰犯個人,更是戰犯所代表的思想。

“文和,此次鼠疫,死亡人數最多的縣在哪裏?”

“是和我們烏林大營最近的安陸縣!”賈詡立刻回道。

“此次鼠疫,百姓和軍士都死傷眾多,但也幸得眷,通過科學之法,研製出了鏈黴素這種神藥,更通過實踐證明隔離和提高衛生水平是防治傳染病的最佳辦法。

此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理應立碑銘記。

由大將軍府撥款,選安陸一山頂鑄造石碑,在石碑內設空間,將無人認領的病逝屍體都火化後將骨灰填充其內,再將司馬徽的屍體置於石碑之下為基。

明白我的意思嗎?”

賈詡聽得脊梁都在發汗。

這是讓司馬徽死後不得安寧啊!

那些因為司馬徽而染疫而死的人恐怕會在地下日日夜夜的折磨司馬徽吧。

諸葛亮的手指微動,最後還是保持了沉默。

他實在找不到理由去給司馬徽辯解什麼。

“對外宣布司馬徽染黑死病而死,回烏林!”

“諾!”

——聯軍大營

北岸的疫情逐漸開始消散,但南岸的疫情卻呈現怎麼都無法撲滅的現象。

“這也叫肥皂?來,我給你演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