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事大會的時間、地點和名額分配確定下來後,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具體人員的確定了。
千人中,六百為各州推舉代表,一百為軍士代表,兩百為農工代表,五人為宗室,九十五為馬強和盧植剛剛敲定的四個係統和名士代表。
軍士代表也簡單,按照大將軍府麾下編製,大漢如今有步兵軍三十一個,騎兵師八個,教導師一個,工程軍六個,艦隊九支,去掉隻有空名的南海艦隊,合計軍師級編製五十五個,每支部隊推舉營級以下軍士一人,再由大將軍府指定四十五人,比如軍委、總參、軍備、軍情等部門的主事,各部將領,一百個名額都不太夠用。
接下來就是數量最多也最重要的各州代表以及農工代表。
先農工代表,想參選必須是戶籍上登記職業為農民或者工匠,而且為防止其他職業的人頂替身份,這種登記必須滿一年且有繳納農稅或工坊作保。
而各州代表也是如此,想參選必須在本州戶籍上待滿一年。
當然,因為荊揚益州剛剛歸附,在第一次大會的推選中對部分州郡的登記時間有縮短。
因為遼州和西州的建立,如今的大漢共計遼、幽、冀、並,兗,司,豫,徐,荊,青,揚,涼,西、益,交十五州,各州人口不一,有的如益州、荊州戰事剛剛結束,根本來不及核查人口,有的如遼州、西州,人口還未建冊,更別朝廷還未掌握的交州,因此人口隻能估算分配,比如西州就暫定為五個代表名額。
工農代表其實也是按各州人口分配推選的。
除了名額的分配,還有推舉製度的確定。
盧植本是想用昔日的察舉製來推選代表,但馬強堅決反對,畢竟察舉製下哪裏有普通百姓的出頭之日?
馬強提議使用直接推選和間接推選相結合的辦法。
簡單的,各鄉鎮直接按照每五百人選一人的辦法直接推選一代表,然後各鄉鎮代表再到郡城推選郡代表,最後郡代表到州城推選州代表。
這樣一來,州代表必須從郡代表中選,郡代表必須從鄉鎮代表選,最少從製度上保證了黔首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這種製度馬強當然不是憑空想出來的,這其實就是後世的華夏代表製度的本土化運用。
整個國事大會的方案製定完時,三已經過去了。
“盧公,此乃我大漢下未來的基礎,隻要下人認可這個國事大會,日後無論是誰執政都無法成為害下肥一人的獨夫!無論誰當大將軍,誰當總理,他都得為下人考慮,否則,下共擊之!”
馬強看著桌上完整的國事大會推舉方案,心中既驕傲又興奮。
盧植對馬強的話有些感到吃驚。
害下肥一人的獨夫
馬子玉搞這個國事大會是為了防止下出現這種人?
回想馬強的起家,盧植有理由相信馬強的這個獨夫不是別人,就是先帝劉宏。
看來馬子玉的確是心懷下之人啊
盧植想起自己之前的擔心,不由感到有些羞恥,出這樣話的人會篡奪下嗎?自己這是以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等等,自己是不是有什麼事情忘記讓馬強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