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雞神村(1 / 3)

清末年間,在南國一片莽莽大山中有一個近乎與世隔絕的山村。隔絕到什麼程度呢?四麵都是山崖環繞,高千丈有餘,陡峭如絕壁,除鴻鵠和蒼鷹其他的無法飛越,常在山澗峽穀之內發現摔落致死的野羊猿猴之屬。群山環繞的中心是一座方圓十餘裏的石台,從石台到底部又高數十丈,高台豎直如壁,整個石台恰如一座高山被人用竹篾從中間切掉上半截一般。山村就座落在這麼一個與世隔絕的世外之地。上下依靠先輩們在光滑的石壁上開鑿出的千級階梯,一步一階堪堪落腳,山道難行積年無人經過,以至於階梯上長滿翠綠的青苔。常言道,蜀道之難難於上青,也不外如是。

村裏大部分人從出生到死一輩子都沒有下過山,更有甚者,不知道現在是何年何月。正是住在桃園中,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石台之上有一股山泉,細流涓涓,好在春夏秋冬源源不斷,倒也夠得山上村民加畜禽之類使用,隻是要想多灌溉上那麼十畝八畝水田都是力有不逮,是以人們生活多清苦,暖衣裹腹是一直追求的目標。

聽村裏的老人,他們的祖輩是為了實邊從遙遠的地方搬遷過來的,後來幾經周折,加上躲避戰禍匪亂而上了這個不毛之地。至於是從哪搬遷過來,村裏人也無多去追究,有這個時間還不如尋思著多挖幾顆野菜來得實在。

就這麼一個偏僻的山村。古人得好,蠻荒之地幾多怪事!這個山村也不例外。至於什麼怪事,且聽下麵慢慢。

村中有很多雞,不過都是雄雞從未見到一隻母雞,但又不知何故,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從某個角落裏出現一群雞,而且這些雞也必定隻隻都是雄雞,絕無母雞。有幾多好事之人多去追尋,俱都毫無結果。不知從何追起,隻好作罷。看多了每過一段時間神秘出現的雞,卻也習以為常了。

雞在這裏是非常神聖的,特別是村裏那隻最大的公雞。大公雞每都帶著雞群在村中青石板巷道上穿行,雄赳赳氣昂昂的,村裏人遇到了都會避讓到路邊由其先行。

這些雞不屬於誰家,村民也不吃雞。前輩們流傳下來,村民們的先祖曾為神雞所救,救命之恩不敢相忘,先祖們遂拜雞為神,求其保佑,後世子孫不得吃雞,也不得傷害雞,否則必遭報應。雞要是死了,村民們就把它請進專門為雞群準備的神地,那裏壘起了一個個的墳塋。每年清明和過年人們都會來供上白花花的大米,就像供神一樣。

每早上村裏人起來第一件事就是裝著米到門口飼喂沿著青石板路走來的雞群。好不容易種出來的稻米,雞**米,人吃糠,還巴不得公雞多吃點,雞長得越強壯,村裏人越高興。

這年,大旱,連著大半年滴雨未下,帶上石台頂的那股山泉愈發的了,涓涓細流硬生生成了一條線。水了,人畜是渴不死,但是村裏的那些水旱穀物則遭了殃,地裏土塊開裂出一個個大嘴巴,遍地焦土莊稼怎麼能生長。

沒有了糧食人們就要餓死,家家戶戶都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村中祀者為了給村民求一條活路,遂召集全村成年男丁去祭拜雞神,以求得保佑和拯救,祭拜之地就在葬雞神地前的石台。

男丁們按照輩分年紀大從石台上往後排,大者在石台上,後輩列於石台下。石台上的最前是一個供桌,上麵擺著供品,供品不是牛,不是羊,也不是豬,甚至連肉都沒有,隻有四個盤子和一隻大海碗,左邊兩個盤子中裝著蜈蚣,高粱,右邊兩個分別為蟋蟀和大米,中間的大海碗則是滿滿的一碗水,別無他物。祀者滿頭白發,上身茅草衣,下著茅草裙,在供桌前口中念念有詞,每過一段時間就高叫一聲,帶領全村人叩拜。

祀者祭拜時,五尺之內不許有旁人,所以沒有人知道他念的是什麼詞,作的是什麼法。祀者由村裏年老的人擔當,代代相傳,不過他們都嚴格保護著傳承,秘而不宣。好在村中長輩都相信無論什麼災,隻要在祀者的帶領下祭拜雞神必會賜予食物,也沒出現餓死人的現象,後輩們不想去追根究底,也不敢去追根究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