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七國禍起(2 / 2)

他這樣做也是為了給元氏的人看看,我鄭鈞如今大義滅親,斬殺親子,就是想告訴你們,鄭鈞的賬已經完了,就算是要懲罰,也得顧及我鄭遜的忠勇和義節。之後,就把自己關在營帳裏麵不吃不喝,而後大口嘔血,掙紮了半日方才咽了氣。他老年接連聞噩耗,親女橫死,嫡子通敵,再強大的內心也是支撐不住的。

“可憐鄭老將軍了,鄭鈞原本不該死,這是他鄭鈞在抵命啊,他們鄭氏如今一門三條人命都在我元氏的身上,不知道什麼時候才還清。”

這樣把,你用皇帝的旨意,讓他們來勤王,等戰事結束,哀家再挨個論功行賞。秦嬤嬤因此招呼禦書舍人在聖旨上寫下:

奉皇帝詔,鄭氏滿門忠烈,且爾等驍勇善戰,不愧後族,理應厚嘉,但盛國戰酣,此非良時,待戰事了解,自當嘉獎,今特命爾等北上勤王,見詔即發,不得有誤。

“還有,元煜這個時候估摸已經在去往西南鄭家的路上,你讓各州郡放行,沿途設置暗衛保護。”

“是,奴婢這就去!”但她們想不到,自己的聖旨被軍使拿著,卻中途被七國軍截獲,七國軍看這邊苦戰,難道真的等他們的救兵來打自己。

長樂王雖有意仿冒,可是聖旨可不是誰都可以仿製出來的,於是就找人將後半部分洗去,重新書寫:奉皇帝詔,鄭氏滿門忠烈,但鄭鈞通敵,有虧皇恩,理應懲處,但盛國戰酣,此非良時,今特命鄭國公攜諸子定兵西南,無招不得出,這就可把聖旨原本的意思改了完全。

果然,等這個聖旨到達西南的時候,就引起了鄭國公府的騷亂,“可恨,想我鄭氏滿門忠烈,不想竟落得通敵叛國下場,真要逼反我不成。”

二公子鄭列猛的把聖旨扔到地上,“傳我軍令,調陵燁,南華,旻獻,鹿邑四府軍隊殺到平陵”小廝正準備去傳令,“且慢,二哥息怒,這聖旨有詐。”

“難道這聖旨有假,黃緞黑墨,難道還有假?”

“非也,聖旨是真的,旨意卻有假。”鄭頃比二公子鄭列多了一份穩重和成熟,細細解釋道。

“此有三處存疑,其一為:這平陵元氏乃是皇族,難道連新裁的聖旨都拿不出手,需要水洗舊旨書寫,你看,這聖旨咋一看一模一樣,可是細看卻不不甚平整,有揉搓水洗之嫌疑。但聖旨一般是放在長筒,遇人方啟封。” 他扯了扯袖口。

“其二,就是這墨跡的味道不對,我拿出調兵的聖旨一看,果然是不對勁,最近的調兵平亂的聖旨就是徽方墨。出了宮就尋不著,且這墨研磨化開,書寫在絹布有蘭梅的芳香,但這新旨卻氣息全無,倒像是民間的土墨。”

“其三就是這旨意,我派去的軍使隻攜帶著邊境的捷報,我囑咐他把家父和家兄都歿了的消息口頭報給太後,如今這軍使不但換了,還帶來讓家父攜諸子定兵的旨意,可知旨早就被人為篡改了。”鄭頃胸有成竹得說道,把聖旨卷起來重新遞到哥哥手上。

“這最大的錯誤就是,皇太後是何等聰明,明知自己的平陵處境危急,竟不是調兵勤王,而是待兵西南,哥哥可太記得“高昌郡王。”

“高昌郡王方來西南時,跟我們提過他遊曆十四府台的事情,看來這不是他個人意思,而是皇太後授意他做的,隻是當時爹認為我西南鄭氏應當忠於皇上,才對這郡王多有怠慢,如今看來,這高昌郡王是太後所托無疑了。”鄭頃這才反應過來,為什麼當時設宴款待他時,他屢屢提起皇太後。

“恐怕這真正的旨意就在高昌郡王身上,哥哥莫急,高昌郡王應是很快就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