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一詞帶有濃鬱的東瀛特色,原意就是“舊貨、二手”。
這是一家東瀛二手店。
“以拉西家一媽塞!(歡迎光臨!)”門口的侍者,見進來一位黃膚色年輕人,下意識地冒出一句日語。
“哦擴嘻!(隨意看看)”說完,威爾斯李一愣,自己會日語?剛才可是脫口而出的啊。
身後的拉夫特冒出來,侍者又用英語歡迎一遍,拉夫特點點頭,他更好奇威爾斯李的來曆,“威爾斯,您來自東瀛?”
威爾斯自己也不清楚,移民紙上明明寫的來自香江,怎麼自己日語這麼流利?隻得搖搖頭含糊過去,“進去看看。”
在東瀛,中古店與骨董店區別還是蠻大的。小潘中古店的一層,售賣的貨品更多的是一些二手奢侈品,如箱、包、衣、帽、珠寶首飾之類的。
對這些,威爾斯李並不感興趣,看了眼玄關前的招牌“二層:工藝品”,又見拉夫特眼睛落在店內的幾位挑東西的東瀛娘們身上拔不出來,便笑著搖搖頭,邁步上去。
為什麼要來櫻花集市?又為什麼要找東瀛骨董店?還不是錢鬧的!
前些天,他偶然在一張報紙上看到過一則新聞。
1990年,東瀛實業家齊藤良平,以8250萬美元(含拍賣手續費),買下梵高在自殺前一個月創作的油畫《加歇醫生》,創造當時梵高油畫的拍賣記錄。不僅如此,此人在拍賣後放言,死後要將這幅畫和自己一同火化。今年五月,齊藤良平病重住院,梵高的《加歇醫生》又將麵臨什麼樣的命運,引發眾多關注。
這件事在北美引發激烈討論,許多藝術家隔空呼籲,希望齊藤良平放棄當初那瘋狂想法。
新聞本身他並不感興趣,可媒體對東瀛人的消費能力的評論引起他的關注。
這次要參與艾爾瑪湖莊園拍賣,錢不湊手,威爾斯李便將目標放到東瀛人的身上。想要賺東瀛人的錢,那就需要摸清他們的需求以及東瀛藝術品的風格,而且還需要找到圈內人帶自己進入圈層。毫無疑問,古董店老板肯定屬於圈內人,自然是他的接觸對象。
今晚算是走場,提前摸摸底。
相比一層的開放式櫃台布局,二層用桁架隔開成幾塊空間,有瓷器、陶器、手工藝品、大和繪、油畫、漆器、銀器等多個品類。很多東西並不是二手的,更像東瀛藝術品專賣。
二層的顧客更少,威爾斯李掃了一眼,除了三位侍者,僅有一撥顧客,四人在大和繪區低聲細聊,似乎在討論鑒定某一幅畫作。
如此近距離接觸東瀛工藝品的機會不多,威爾斯李看得非常認真,可惜的是很多物品被玻璃罩蓋住,不能上手。
當然,如果需要上手的話,可以讓旁邊的侍者將物件拿出來,可自己今晚就沒有買東西的打算。總不能讓侍者一件件拿出來,然後一件不買,這不找罵嗎?
東瀛藝術品,有著自己獨特風格,就像瓷器以清新淡雅為主流,銀器則布局嚴謹,漆器厚重豪奢重工藝;大和繪則有相當的廟宇裝飾遺風……
這種文化傳統,融到骨子裏,文化傳承越悠久,這種印記越嚴重,並不是說某一兩位思維開放的藝術家所能改變,就如同國人創作的油畫,怎麼突破都能從畫作中找到一絲傳統山水或工筆的味道。高明的藝術鑒定師,一眼就能認出,某一幅油畫的創作者是西方人還是東方人,是阿拉伯人還是印度人。
威爾斯李獨自欣賞,那三位侍者也不上來打攪他。
紐瓦克有很多學院,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特拉華大學,這些侍者將他當成東瀛來北美的藝術係留學生,這種事很常見。
邊看邊逛,來到骨董區。
這裏的物品,基本上是別人送來寄賣或者店老板收來的物品展售,屬於真正的古董。
他的目光落在一匣古籍上,眉頭微蹙,心頭泛起淡淡的熟悉感。
書匣前麵的商品標牌上寫著:明治十年,石山社木版刻印,明朝龔廷賢撰著《壽世保元》十卷,第九版;版數為兩千;標價為兩千五百美元。
石山社是東瀛一戰前很有名的出版大社,其創始人細川石山,據說是室町幕府(1336年-1573年)時期三大輪值幕府管領之一的細川家族直係。
管領一職,相當於幕府將軍的輔官,一般由足利氏一族的斯波、細川、畠山三氏輪流擔任。又因為細川氏一直分管幕府向注司文書工作,難得的知識分子家族,因此被認為是東瀛“文教家族”。
細川家族主城坐落於大阪石山一帶,其家族刻印社被稱為“石山社”。石山社的刻本,雖然並非幕府官刻,但其精美程度,並不亞於官刻,頗具收藏價值。
石山社因室町幕府倒台細川氏失權而衰落,其後,又因明治上台幕府製度被取消而退出曆史舞台,最終在一戰時被徹底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