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有人滋事(1 / 2)

徐懋教授的課程,原本就是港大的熱門課程。

隨著九七的臨近,越來越多的學子想要了解母國,旁聽者越來越多。今天上午的課程,不得不安排在文學院小禮堂進行。

上午講的是“永嘉之亂”,以及大背景下的促進南北融合的“僑寄法”。

永嘉之亂,也就是中華文化進程中的血淚史——“五胡亂華”的開端。匈奴人攻進洛城,俘虜晉懷帝,殺太子、宗室、官員及士兵百姓三萬多人,開始長達數百年的漢人黑暗史。

“人皆相食”“白骨遍野”“千裏無煙爨之氣,華夏無冠帶之人”“恒代而北,盡為丘墟;崤潼已西,煙火斷絕”……

老先生在講述這一段曆史時,自己禁不住涕淚橫流,三百多人的小禮堂,鴉雀無聲,不少人在偷偷抹眼淚。

西晉滅亡後,出於避亂,晉朝皇室和北方黃河流域廣大居民進入安定的長江流域,史稱衣冠南渡。

僑寄法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的產物。

它對化解本地南人和喬遷的北人之間矛盾,傳承中華文化火種,以及對南方文化素養的提升、南方人種的改進,都有著無可估量的重要意義。

因此,徐老教授對僑寄法的提出者、實施者王導,推崇備至。順便說一句,王導有個侄子名叫王羲之。

曆史,是最能凝聚民族認同感的課程。

老教授聲情並茂的講述,讓一上午三個小時的大課變得時光短暫,聽者唏噓感慨聲四起,絲毫沒有曆史課的膩煩和無趣。

下課後,李承原本還有兩個問題想要請教徐老,結果,徐老身邊圍著一群學子,他愣是沒擠進去,搖搖頭苦笑,晚上回去問饒老吧。

“走,吃飯去!別想著和徐老招呼,沒半小時老爺子脫不了身!”一位戴著眼鏡、臉上幾顆青春痘的男生,拍拍李承肩膀說道。

李承朝他點點頭,倆人並肩走出小禮堂。

拍李承肩膀並打招呼的學生,名叫藺建明,文學院漢語言係大四生。

徐老教授的公開課,其實是大二曆史係的專業課,因此他也算是旁聽生,與經常來聽課的李承很快認識。

港大文學院的食堂夥食不錯,隻需要五港紙就能食兩葷兩素一湯的套餐。藺建明的家境應該不錯,每天除了套餐還會另要一份兩港紙的雞腿盅,也就是紅燒剁成小塊的雞腿。

“來,吃!別跟我客氣!”他“豪爽”地將雞腿盅向李承這邊推推,聲調很高,引來四周學生的觀看,很享受這種目光。

李承笑笑,誰沒有年輕過?搖搖頭謝絕。

“下午你選課沒有?”邊吃邊聊,藺建明問道。

“有點事要處理。”下午要去看看祁燕萬隆堂的貨品,不準備上課。

“哎呀,你現在這麼忙?”

藺建明清楚李承的社會生身份,應該不知道他是饒老的弟子,語氣羨慕的問道:“我馬上畢業,工作還不知道在哪兒呢?還是你舒服……對了,你在哪兒上班?”

在哪兒上班?李承笑笑,隨口說道,“摩羅街一家古董店鋪。”

藺建明立即興奮起來,“哎呀,你是古董行的?下午能不能帶我去見識見識?你們這行當,太神秘了。你眼光怎麼樣?有沒有撿過漏?”

沒看出來,這家夥也有話癆的潛質?

李承再度笑著抱歉,“我下午真有事,改天吧。”

李承低頭吃飯,沒注意藺建明的眼睛眨巴,似乎在打定什麼主意。

轎車已經還給饒哥,李承騎著饒老家的山地車,背著挎包,前往摩羅街。終究要買一輛代步工具的,隻是近期比較忙,還沒顧得上。

藺建明從一棵景觀鬆後閃身出來,見李承隻不過一輛自行車,笑笑,隨即去停車場開車,一路跟隨,來到樂古道。

“還真在摩羅街上班?”

這裏道路較窄,開不進去,藺建明嘀咕一聲,隻得尋個街角位置把車停好。等他再出來時,李承的影子都看不見。

樂古道、摩羅街這邊,他還算熟悉,沿著長街,一路逛過去。

且不說藺建明的尾隨。

李承抵達祁燕萬隆堂時,店內幾人正在整理裝箱,祁燕更是戴著口罩,指揮工人包裹瓷器、銅器,以及大件玉器,中島攤位上的小件,全被歸置到一邊,看來確實想要處理。

見李承進來,祁燕拉下口罩,“小弟,你終於還是把老姐趕走!”

這話怎麼這麼曖昧?

李承撇撇嘴,自嘲道:“燕姐看不上這裏才是吧,我不過是燕姐的接盤俠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