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處置秋山(1 / 2)

當然,兩萬港紙購買一件德化青花海藍重色,絕對是撿大便宜,誰讓對方不識貨呢?

本著有棗沒棗打三杆,李承嗤笑一聲,拔腿就走,頭也不回。

這一下,再度讓阿坤發懵,這又是鬧哪般?

這件花盆本就不是他的,如果能賣掉,那純粹白賺,連忙招手挽留,“喂喂!李老板有話好說,著什麼急呢?”

李承回頭,可是說話的對象卻不是阿坤,“趙哥,我們走吧。我店裏麵還有事。”

見李承竟然一副不理會自己的做派,阿坤心急,連忙朝蛇仔瞪瞪眼。

蛇仔的回應很及時,馬上笑吟吟墊話,“李少別生氣,阿坤入行沒多久,價格不合適,您直接說就是,莫要和他一般見識。”

“蛇仔,看你的麵上,我回一句,合適不合適,你幫阿坤參考。”李承這才正式回複,

“你是老經紀,‘榮盛’商號款,這一名字就能聽出來,能超過清末民初嗎?”

“商號款又不是官窯,清末民初年的民窯瓷器,他張口要兩萬?你自己覺得,我還有還價的必要嗎?真當人是棒槌?!”李承的語氣聽起來有些‘冷’,充滿譏諷味道。

“蛇仔,我在北美有自己的窯口,你應該聽說過吧。”李承依舊沒和那阿坤對話,他指指那件海藍重色八角盆說道,“這件瓷器有些年份,但釉麵如此簇新,這讓我很好奇,想要買回去研究一下,可是,這不是你朋友宰我一刀的理由吧?”

這番話說的有理有據,讓自詡見多識廣的蛇仔也有些猶豫——該不該相信對方呢?隻要在潛意識上認為這是清末民初的商號款瓷器,那它還真不值兩萬港紙。

這是典型的“魚目混珠”還價法,利用的就是對方不識貨。榮盛,這種商號名稱,乍一聽還真的很像清末十三行大行其道之後的閩粵地區商號名稱。

蛇仔琢磨片刻,與阿坤對視後,問道,“李少,清末民初的瓷器,兩張大金牛,價格還是低了些……”

李承點點頭,伸出三根手指晃晃,“至多三千,還需要給我寫一份交易單。”

說實話,李承的還價有點狠。清末民初的民窯精品瓷器,尤其是這種大件盆器,市場價格在六千到八千左右,但別忘了,這裏是黑市。

李承強調交易單,其實還有一層意思——這件貨品的來源我存疑。

要不要賣?蛇仔對阿坤聳聳肩,示意他自己決定。

“五千,我寫交易單!”阿坤看看窗台的花盆,最終報出他認為合理的價格。這一價格也意味著他承認李承剛才的鑒定結果——這種交易屬於典型的知識碾壓。

李承現如今的資產過千萬美元級,也算小富翁一枚,對兩三千港紙還真不是太看重,但還價是一種姿態,免得讓賣方認為你從他那賺走多少錢似的——未來的交易,他的報價隻會一次比一次高。

又扯皮兩三句,價格最終回落到四千港紙,李承拿到這件品相完好的海藍重色。

………………

趙帆從後視鏡瞄一眼,李承依然抱著這隻花盆,還在研究琢磨,忍不住問道,“阿承,這件瓷器,不是你說的那麼簡單吧?”

“看出來了?”李承將花盆移到旁邊的座位上,拍拍手,笑著回複。

“認識你時間不短,不是好東西,你小子不會這麼關注的。”趙帆的手搭在方向盤上,輕輕拍打,“剛才那番話,糊弄蛇仔還差不多,說說吧,到底是什麼好貨?”

“明代德化窯青花瓷,海撈貨,算是撿個便宜。”李承也不隱瞞。

剛才上車後,他又仔細看過一遍,將這件瓷器為什麼光亮如新的原因,琢磨出來。

“德化窯的青花?”趙帆語氣訝異。德化窯的白瓷他知道,青花器還真不了解,不過,既然是知名窯口的青花器,那……應該價值不凡。

“你小子……運氣真好!”他感慨的搖搖頭。陪自己來看畫,結果他撿漏一件名窯口的青花器,而自己這邊卻是贗品。

古玩外行最喜歡問的話題,他順口問道,“那……豈不是這件瓷器很值錢?”

後座的李承,沉默了片刻,開口說道,“趙哥,這件瓷器撿漏,你也有份。這件海藍重色,魏老、郭老他們一定會喜歡。”

“這件海藍重色八角花盆,市場價絕對不低於四十萬港紙。這樣吧……我以二十萬的價格轉給你,至於你多少錢轉給海潤,我不過問。”

趙帆一腳刹車,吱呀一聲,車子停在路邊,他回頭看著李承,想要開口說話,張張嘴卻什麼都沒說出口,神色很糾結。

沒錯,趙帆既震驚又糾結!

如果是兩年前他剛到香江任職,一定會非常反感這種“以權謀私”或者說“利用職務之便發財”的做法,但是,這裏是香江,是資本主義世界,是金錢至上的社會價值觀主導的城市,兩年來,他也在不知不覺中被改變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