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序靜默前行,進入正廳。
神戶關帝廟金碧輝煌,莊嚴而肅穆。
挑門匾額的“關帝廟”三字是著名書法家於右任所題寫。大殿神龕居中,上麵供奉著關公,卻是冕冠財神像,讓李承有點摸不著頭腦。
在李承印象中,關帝廟的關帝造型多為“立式提刀撫髯”和“坐式春秋撚須”兩種,前者怒目氣質英武,後者眯眼專注有神。
當然,關老爺作為財帛星君,也就是大家口中的武財神造像,多為冕冠文服。
但是財神關公,一般很少出現在關帝廟中接受供奉,多放在家中或者店中私供。
不明白為什麼神戶關帝廟,會是財神像。
呃,財神關公,左右還有周倉和關平陪祀,好吧,李承表示自己見識短,也許周倉和關平,還兼職散財童子角色。
更然李承摸不著頭腦的是,關公大殿的右邊是觀音像,左邊供奉著媽祖。
這就更混亂了。
先說說觀音。
觀世音菩薩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無論在大乘佛教還是在民間信仰,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以觀世音菩薩為主導的大慈悲精神,被視為大乘佛教的根本。
佛經上說,觀世音是過去的正法明如來所現化,他在無量國土中,以菩薩之身到處尋聲救苦。觀世音與阿彌陀佛有著特殊的關係——繼承阿彌陀佛位的菩薩,是西方三聖中的一尊。
也就是說,觀音雖然頂著菩薩(菩薩等級比佛低),但他卻是不折不扣的“佛果位”。
有關觀音是佛,還有《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羅尼經》裏的一段話可以證明:“觀世音菩薩,不可思議之神力,已於過去無量劫中,已作佛竟,號正法明如來,大慈願力,安樂眾生故,現作菩薩。”
再說說關羽在佛教中的地位。
據《佛祖統記》記載,隋開皇十二年 592,天台宗創始人智顓來到荊州,想在當陽玉泉山創建精舍。關羽,關平父子顯靈,願舍此山舍給大師作道場,並願永遠護衛佛法。
智顓大師同意,便在寺院建成後為關羽受五戒,於是,關羽就成了佛教的護法迦藍神。
後世,關羽在佛教理論體係中,稱號變為“迦藍菩薩”。
何為“迦藍”?是“僧迦藍”的略稱,亦作“僧迦藍摩”,漢譯為“僧院”,“眾園”。原意是佛教寺院守護神,相當等於皇帝的禦前侍衛的職位。
因此,關羽受封的“迦藍菩薩”,顧名思義就是佛教體係中,忠誠的守護菩薩。
從這一點來看,佛教對關羽的讚譽,其實沒有那麼高,隻是把他當成“護教”頭領。
眾所周知,佛教體係當中,佛是要比菩薩大上一個等級。
也就是說,這座關帝廟中,各神像排位不對,或者說,觀世音菩薩根本就不應該出現在這——因為正位上的關羽,是財神像(道家神祗),弄個佛家菩薩陪列,這不貽笑大方麼?
當然,如果把這裏的觀音菩薩,當成慈航真人(觀音的道號),也能說得過去。那麼問題又來了,觀音大士為何一身佛裝?
李承三兩眼看完之後,便沒了興趣。
連個嚴謹的佛供序列都沒搞明白,所謂的關帝誕祭祀,純粹鬧著玩。
這就是多神宗教的現狀,混亂、無序,隨心意供奉,反正就是求個心安。東瀛人更搞不懂各種神祗的排位情況,出錯,也就毫不意外。
這畢竟隻是東瀛的一次民間慶典,又不是黃帝大典需要嚴密考證。
在接下來的內祭過程中,李承又聽出“別樣”。
中華祭關公,祭的是忠義,李承卻從祭祀官的祭詞中,多次聽到“仁勇”一詞。這就是典型的東瀛特色——東瀛對“勇”的執念,要比對“忠義”的理解,更偏執。
磬聲中,他站在吉田家主身側,對著財神關公,三鞠躬,算是完成內祭。
總之,這是一場典型的民間祭祀,瞧個熱鬧就行,經不起正經推敲。
李承很快與吉田家主告別,對方還需要和老朋友們一起敘敘舊,又和幾位華裔代表告別一聲,相互留下聯係方式,閃身出門。
內祭,隻是一種身份的彰顯,更是一種圈層聚會,其實還沒有公祭熱鬧。
外麵的廣場上,有兩隊南獅正在踏樁采青,隨著舞獅人腳步一步步跳躍登高,圍觀者發出一陣陣尖叫驚歎喝彩聲。
廣場的另一邊,則辟出一出小舞台,上麵上演著東瀛獨有的戲種“淨琉璃”,劇目是“桃園結義”。舞台前同樣圍攏著烏央烏央的人群。
淨琉璃是東瀛特有的木偶戲,是東瀛四種古典舞台藝術形式(歌舞伎、能劇、狂言、木偶戲)的一種,表演者通常為三人,分工操作,很是精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