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皇陵盜掘(1 / 2)

秦始皇陵占地五十六平方公裏,號稱世界第一陵。

但事實上,世界上最大的皇陵卻在東瀛,這便是位於東瀛堺市大仙町的第十六代天皇——仁德天皇的陵墓。

仁德天皇陵全稱為“百舌鳥耳原中陵”,其全長約486米,後圓部直徑約249米,高度約35米,前方部分寬度約305米,高度約33米,共有三層,是東瀛乃至世界最大的前方後圓墳,陵墓占地共四十六萬平方米。

但是加上其外圍建築,仁德天皇陵總麵積就要比秦始皇陵還要大。

仁德天皇,在古史籍《宋書倭國傳》中記載為“倭王讚”,其統治時期約為公元四世紀至公元五世紀。

仁德天皇在位期間可以說是大和民族最為強盛時期,也就在他治下,大和首次完成了統一,擁有充足人力及財力後,仁德天皇開始下令修建其豪華陵墓。

據東瀛專家推測,以當時大和民族的生產力,要建造如此巨大的前方後圓墳,一個月以修建二十五天計算,至少需要六十萬民工在皇陵工地上勞作十五年零八個月才能建成。

事實上,仁德天皇陵完工後也確實是宏偉至極。

有關仁德天皇陵究竟有沒有被盜,東瀛考古界與曆史學界一直爭論不休。

主流觀點認為,東瀛萬世一係的皇室傳承,自古以來就被視為在世神靈,凜然不可侵犯,國人怎麼可能盜取威名赫赫的天皇陵墓?再者,大仙古墳(仁德天皇陵)一直存在於人們眼皮底下,沒有明顯的挖掘痕跡,所以根本不存在盜掘。

還有一部分人認為,仁德皇陵曾經被盜過。

最直接的依據是1923年關東大地震後,東瀛政府重整皇陵譜,考察天皇陵被地震破壞情況時,意外地發現,仁德天皇陵出現七處形跡可疑的疑似盜洞。

隻是因為東瀛地震頻繁,這些土質洞口又被重新壓實。

這次發現,讓“萬世一係”的天皇形象,在民間大受打擊。

為此,當時的東瀛首相加藤友三郎出麵,做出官方解釋——“疑似盜洞不遠處,發現兩窩土獾”。言下之意那些洞口並非盜洞,而是土獾鑽出來的,天皇依然受到人民的愛戴,不存在盜天皇墓的現象。

這是典型的掩耳盜鈴,自圓其說!

東瀛天皇陵墓被盜不僅有,而且不止一次,最為著名的,莫過於天武天皇持統天皇夫妻合葬陵的盜陵事件。

天武持統合葬陵在1235年被盜。

當時,盜墓賊進了天皇陵後,把天武天皇已經白骨化的遺骨從棺材裏丟在地上,天武的頭蓋骨上還殘留有白發。

天武棺材旁邊是裝有持統天皇遺骨(火化)的銀壺。藤原定家在他的日記《明月記》描述了盜墓賊是怎樣對待持統天皇的遺骨:“持統天皇遺骨裝在一個銀壺裏,盜墓賊把銀壺盜了出去,在路上把天皇遺骨倒在了路邊,抱著銀壺跑了。”

另外,當時被盜掘後不久,墓室的內部狀況被寫進了《阿不幾乃山陵記》,文章來自當時盜陵後的調查記錄,書裏說墓室由瑪瑙建成,棺材使用了乾漆造。

這隻是天皇陵墓被盜,曆史記錄最清晰的一次,還有其它許多天皇陵墓被盜,史書隻是一言帶過的,檢錄如下:

平安1060年:推古天皇陵被盜。—《扶桑略記》

平安1063年:奈良興福寺的靜範和尚與其他人共16人,盜進了成務天皇陵——《盜掘された天皇陵の実態》

平安1149年:聖武天皇陵被盜—《盜掘された天皇陵の実態》

鐮倉1274年:桓武天皇陵被盜—《盜掘された天皇陵の実態》

鐮倉1288年:繼體天皇陵被盜—《盜掘された天皇陵の実態》

…………諸如此類的記錄有很多。

(搜資料時,突然發現網上很多人捧東瀛臭腳,說東瀛人對天皇如何愛戴,從不盜掘天皇陵墓也成了佐證,怒,列之)

李承所知仁德天皇陵被盜的最切實證據,來自江戶家宣、家繼執政時期的朱子學者新井白石,他在一份文書裏這樣寫道:“仁德(仁德天皇)的鳥野禦陵的石棺蓋板石,成了堺的政所的庭院踏石。”

這句話什麼意思?

棺材板都被掀開!蓋板石都成為當地政所的庭院踏石!

如此明確的文字記錄,還說仁德天皇墓沒被盜掘?

隻要聯想到仁德天皇,這枚銅鏡上的一切疑惑,都好解釋!

秦方士徐福東渡,為東瀛帶去煉丹術、煉銅術、漢文字以及漢藥配伍等,又因秦時多盛行大篆、鍾鼎文,故東瀛最早接觸的文字就有金文。

倭國盛產銅,因此有帶“框”銅鏡。銅鏡上的四字紋飾,其風格與中原古銅鏡迥異。

天地仁德,是仁德天皇(當時還是大王)的自我標榜,或者說它是年號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