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九功製匏(1 / 2)

走出茶室,李承已經醒酒。

搓搓臉,對勝元兄妹還有吳偉尷尬地笑笑,“喝得有點急,這會好多了。”

吳偉笑笑沒出聲,小結衣懵懵懂懂沒意識到剛才李承酒醉。

波多野勝元則笑著對李承點點頭,“鮑斯,我覺得您有些酒意之後,才華外露,更吸引人呐。有種……誰誰,鬥酒詩百篇的樣子。”

他撓撓頭,最終還是沒想起來李白的大名。

勝元說的是剛才李承在茶室的問對,很精彩,尤其是最後,他對東瀛抹茶一脈的忠告。

“茶道是一種精神,讓人們在日常的俗事中,找到一種審美的價值。”

“但這種精神也在遭到挑戰,由於茶道的演示方式過於程式化,對茶具等形式性的東西過於講究,在日常生活中,東瀛人更青睞煎茶,或者抹茶食品。”

“如今在東瀛,抹茶道也越發寶相莊嚴,離普通人的生活越來越遠,這並非好現象!”

“曲高和寡,最終都會走向衰敗。武者小路千家,當謹記之。”

這番話,對於沒怎麼接觸過“高端大氣上檔次”的抹茶茶道的勝元來說,很震撼,對敏子茶師來說……也有些觸動。

李承提到宋代點茶的衰落與文化“基態”有關,給她的觸動很大。

她坐在榻榻米前,聽著前麵這些茶客的交談,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樣。

“敏子小姐,其實不用擔心。”

打破她沉思的是內藤淳一,這位四十來歲的油膩大叔敏子很熟悉,神戶市立博物館的研究員,主要課題是亞洲文明和東瀛文化的傳承關係。

“願聽內藤桑的高見。”敏子微笑著頷首。

“我很欣賞剛才威爾斯先生提到的文化基態這一概念。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基態,不同的文化基態,會衍生出不同的技藝,以及相對應的技藝傳承命運。”

內藤淳一不虧是文化研究者,他很快意識到李承所提概念的重要意義,並快速填充自己的理解。茶室內,他的身邊圍攏過來幾人,靜靜地聽他講述。

“中華文明的文化基態,是包容的、多元的,這種文化基態所衍生出來的各種傳承和技藝種類,擁有足夠的空間和時間,完成一套創造、發展、繁榮、沒落,乃至更替的完整過程。”

“東瀛的文化基態非常不同。不得不說,我們的文化圈層,體量太小,生存空間也窄,不適合那種短時間產生急劇變化的藝術形態,也沒有那麼多空間讓它們並列生存。”

“這種狀況,並非沒有好處……那就是,它更適合優秀的、單一的、有生命力的文化種類,並一代代傳承與發展。”

盡管他一個茶道的詞彙沒提,可敏子聽懂了。

國內的文化環境,允許多種類的技藝並存,也有空間和市場,允許其中的部分湮滅,可東瀛不同,它會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然後在相對封閉環境中,形成了自己獨特而完善的文化體係,並一代代改進從而保留下來。

所以,內藤淳一才會說,東瀛的文化基態決定,大和繪、茶道、能劇、蒔繪等極具東瀛特色的文化種類,也許會沉淪,但很難湮滅。

所以說,大有大的精彩,小有小的璀璨,誰也不用羨慕誰!

如果李承能聽到這套分析,肯定會對內藤淳一的學識,另眼相看。

這會沒心思琢磨內藤淳一,他的注意力,全在眼前貨攤上的一件四方葫蘆上。

這是一個葫蘆器的攤位。

在東瀛,葫蘆不叫“葫蘆”,而稱為“瓢簞”,寓意吉祥,很受到東瀛民眾的歡迎和喜愛。

東瀛的葫蘆工藝,自有特色,重裝飾,輕工藝,喜歡在髹漆葫蘆外裝飾色彩豔麗的布塊,或者色彩繁雜的條穗,葫蘆腰部的束腰帶工藝,更是講究。

在東瀛,葫蘆不僅是裝飾器,還有很強的“風水”屬性——寓意是吸怪納祥,招財進寶。如果常去東瀛的人都應該注意到,很多酒店、商場、旅館以及茶室,都會裝飾葫蘆招幌。

眼前的攤位上,擺放著各色各樣,大大小小的葫蘆,最大的一件擺在正中,高四十多公分,外表布滿東瀛傳統花卉圖案,腰部係黃繩裝飾,葫蘆口有木塞,由黃繩鏈接到腰部,整個造型端莊大方,宛如一位身穿傳統和裝的貴婦。

李承的眼睛,聚焦的並非這件“高大”的彩衣葫蘆,而是它旁邊的一隻不太起眼的葫蘆筆筒,筆筒中還插著一把侍女扇。

這個筆筒色澤紅黃,口部和內裏都做紫黑色髹漆,筆筒外圍,還有纏枝花卉紋。

這是用葫蘆切割鑲嵌製作成的,應該不是東瀛的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