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藤淳一其實很不願意見李承。
可架不住他身邊有人想要認識這位來自港島的年輕華裔。
主動招呼李承的這位先生,是他也不願得罪的角色——神戶市立博物館的捐助人之一,筱山町商貿協會的副會長,前兵庫縣議員。
“威爾斯,又有收獲?”李承盛裝有葫蘆筆筒的木匣遞給吳偉時,內藤淳一的眼睛瞄了瞄盒子,旋即看向李承笑著點頭。
又朝剛才說話的那位伸手示意,“這位是千石唯司先生,千石貿易株式會社社長。”
“千石先生,幸會!”李承接過對方伸來的手掌,晃晃,微笑點頭。
“我每年都要去一趟啦,李生祖籍哪裏的啦?”沒看出來,這位穿著西服的瘦瘦的東瀛人,說得一口流利的粵語,還懂得談話習慣。
“祖籍應該是羊城附近,隻不過我出生在港島,一直也沒機會回去。”鬆開手,李承很禮貌的回複剛才他的招呼,“千石先生剛才說有事?不知有什麼可以幫到您的?”
“剛才聽李生一番話,讓我等受益匪淺,真真是年輕俊傑啊……”
李承站在一旁微笑,等候這家夥嗶嗶羅羅地誇獎自己兩分鍾。
對反也意識到自己的廢話太多,忽然放低腔調,“李生,對高古青銅器,熟悉嗎?”
他手中有高古青銅器?這就是他的問題?
金石學是一門專業知識非常強的學科,對基礎知識要求非常高,每一所大學文博類專業基本上都會開設這一課程,學的人多,並不意味著懂得人多。
這門鑒定,非常吃功夫,也就是需要大量的時間去琢磨和研究,因此,青銅器鑒定高水平的,基本上全是白發蒼蒼的老者。
問一位年輕人,懂不懂青銅器?要麼是真不懂行,要麼是對問話對象信心很足。
李承立即警惕起來,眉頭微皺,“略懂。怎麼,千石先生手中有高古青銅器?”
為什麼警惕?
東瀛是高古青銅器第一收藏國,同時,也是高古青銅器贗品的重災區!
因為文化上同宗同源,中華金石學在東瀛同樣有著眾多的擁躉,不僅學術機構、博物館喜歡收藏高古青銅器,還有數指不盡的私人藏家。
清末民初乃至二戰結束這六七十年,東瀛人曾大肆搜羅中華文物,其中,青銅器被列為重點類別,在侵華戰爭期間,甚至有專門的小組搜羅這些高古青銅器。
因此,在當時,一大批技藝精湛的作偽者,或為保護珍品,或為賺取暴利,或為國仇家恨,開始青銅器偽造,致使大量贗品高古青銅器流入東瀛。
隻見千石唯司哈哈一笑,有些得意,“前些天,從中山家後人那裏,勻來一隻鼎器,這不,碰見內藤先生,就想請他……還有大家幫忙鑒定一二。如果李生有空的話……還請幫我掌掌眼。”
鼎?李承一驚,連忙問道,“鑊鼎?升鼎?羞鼎?”
青銅鼎代表著什麼,每個中華兒女都很清楚。
青銅器以其特有的三足青銅器——鼎為核心代表,器製沉雄厚實,紋飾獰厲神秘,刻鏤深重凸出,是青銅藝術成熟期最具審美價值的青銅藝術品,也是所有青銅器中最能代表至高無上權力的器物。
問鼎天下、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力相助……這些成語已經成為華人人格塑造的金玉之詞!
在古青銅器中,鼎是永遠的正朔,統治權威的象征,其它青銅器都不具備這一點。
在周代鼎製中,鼎按照規格和用途不同,又分為三類:鑊鼎、牢鼎和羞鼎。
鑊(音火)鼎,是專門用來炊煮三牲牛、羊、豕的鼎,又分為牛鑊、羊鑊、豕鑊等。因祭祀時需用整體或半體牲肉,所以鑊鼎形體都較大,以便能容下整性。在春秋戰國時期,這種大鼎通常都是有高等級墓葬中才會出現,並且隻隨葬一兩件。
著名的司母戌大方鼎就是鑊鼎。
鑊鼎雖大,但本身卻不是最為尊貴的,周代用鼎製度的範主要是通過牢鼎來體現。
用鼎製度的核心在於各級貴族用牢鼎的數量多少,也就是眾所周知的的“天子九鼎,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說的就是牢鼎。
因為牢鼎能體現用鼎製度,所以又稱為正鼎;又因為祭祀時將牲肉從鑊鼎取到牢鼎的過程叫“升”,所以又稱“升鼎”。
至於李承所說的羞鼎,則位列第三,其作用是用來盛放羹湯、肉醬等調味料,所以又叫做羞(饈)鼎、陪鼎,一般體型較小,市麵上較為常見。
正因為鼎的種類不同,價值不同,所以李承第一時間問出這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