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尊佛陀像的風格很獨特,竟然是交腳倚坐像。
在所有佛造像中,最常見的是佛裝,跏趺坐,雙手禪定印,托缽或金蓮台;其次為立式造像,戴花冠、著天衣、瓔絡等各種裝飾、手持寶瓶或施印;再次為騎物像,或蛇或鯤鵬或象,手持寶塔或施印;再有就是臥佛像……
像眼前這座佛像的交腳倚坐像的造型,並不多見,但也並非沒有。在雲岡石窟中,有不少這類佛造像,那是佛教傳到內地早期型製,唐宋元的佛像已經開始有定規製式,到明代之後,已經形成一套完整的佛造像型製。
所謂交腳倚坐,就是雙腿自然垂下,腳部交叉放置,所坐非蓮台,而是凳子或者其它台狀物,被禪衣遮蓋。
佛像通體為紫銅所鑄,呈黑紫亮色,麵(耳、頸)、胸、手、足等露出膚色部分,瀝金。
所謂瀝金,是一種比較特殊的塗金工藝方式,以漆為溶劑,混合金粉,推磨而成。
非常有特色的一點是,瀝金全程用手指或者手掌心的皮膚來打磨光澤,器物的黃金光澤與塗金或者描金,完全不一樣。
這種工藝已經失傳,倒是在閩南晉江一代,還存在“黑金推瀝金畫”這樣的民俗漆畫工藝,與佛像瀝金工藝有些類似,也是用手指推漆。
瀝金最重要的一步是最後的留紋,也就是金漆推平均勻之後,手指或者手掌離開的一霎那,最後留下的指紋和掌紋。它們最終會留在漆器表麵,如果留紋線條流暢就會顯得非常柔美,如果出現斷紋或者糊紋……那是要返工的。
整座佛陀像高四十公分,配花冠,花冠中心綴一顆紅瑪瑙珠,四縷黑發垂肩,著貼身禪衣,博袖大襟,胸配獅型玉飾物,有瓔珞垂下,禪衣遮腿,小腿部各有三重瓔綴下,腳踝部飾有雙金環,赤足。
“付老,您……有什麼忌諱嗎?”李承拿出手套,準備上手。
上手之前必須要問問,畢竟佛造像藏品與其它藏品不一樣,指不定什麼動作或者手法,就會讓主人覺得不舒服,需要注意。
付老擺擺手,“我家供奉天妃媽祖。這尊佛像,是當年救助的一位嶺國大兵,送我的報酬。沒事,你上手。”
李承看了對方一眼,微笑點頭,戴上手套,拿著手電筒,開始鑒定。
從整個佛造像的風格來看,屬於蒙元佛造像中的漢傳佛造像。
蒙元佛造像,很多人認為屬於藏傳佛教,其實並不盡然,應該說分成三類:中亞健陀羅造像;藏傳佛造像以及漢傳佛造像。
又因為蒙元的藏傳佛教影響力巨大,中原漢地佛造像受其影響,才有了這尊以漢傳佛造像風格為主,又帶有藏傳佛教(藏傳佛教被譽為更接近早期印度佛教教義的宗派)的交腳倚坐造型。
風格鑒定完畢後,再看就是造像的完整性,包括漆麵和破損率。
整座佛像,寶相莊嚴,神情慈祥肅穆,眉目清晰,衣襟線條柔和流暢,較為完整,僅佛手部位的瀝金有所磨損,應該是當年供奉的信徒們祈福時觸摸造成的。
他放下手電,伸手準備端起看看底座,結果差點閃了腰。這尊佛造像非常沉,典型的實心造像,足有二十公斤重,失蠟法一體澆築,再進行雕琢。
對這件藏品,李承心底有譜了。他放下手電和放大鏡,又褪下手套,笑著對老先生點點頭,示意自己已經看完。
“看明白沒有?怎麼樣?感覺。”付老不清楚李承的水平,也就把他當成優秀一些的年輕鑒定師,他笑嗬嗬示意李承坐過去喝茶,順便問道。
“您這件……藏品,”因為對方不信奉這個,李承選擇一個更中性的詞彙,“元代中後期閩地工藝,藏品很不錯。”
這件藏品,已經過手聚源當鋪,付老應該清楚來曆,李承選擇實話實說。
付老眼睛一亮,“果然有一套,老馬也是這麼說的。那……還入得法眼麼?”
“當然。”李承點頭謝過他遞來的茶水,輕呷一口後點頭笑著說道,“至於能不能入手,還要看您老的報價。”
這尊品相完好的元代佛造像,市場價格可不便宜。在香江和東洲地區,有不少富豪人家喜歡請這種帶有曆史底蘊的老佛像,願意花大價錢的。
今年上半年香江蘇富比就拍賣一尊明代釋迦摩尼坐像,品相還沒這尊完美,最終成交價三百六十七萬港紙,被霍家代理人請走,後送到番禺霍家大宗祠的懷德堂供奉。
這尊佛造像要比霍家請走的那尊,市場價值更高。
付老似乎在緬懷什麼,輕歎一聲,然後開口說道,“老了老了,要那麼多錢幹什麼?”
“再活十年,又能如何?我還有這套房子,誰給我送終,房子送給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