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章 鹹豐瓷器(1 / 2)

這種暗標小拍,每一件拍品都是組織方精挑細選的。

贗品率的控製、貨品的搭配、書畫種類、套瓷器的色釉器型的選擇等等,都有著精心考慮,絕不會出現高重複率的問題。

嗯?不好理解?那就舉個例子,譬如今天的現場隻安排了一尊嘉慶年間風格的抱月瓶,那就絕不會出現第二尊,即便是隔代隔朝的也沒有。又譬如今天現場還有一件廠官釉鱔魚青太極紙槌瓶,那麼就不會出現第二件廠官釉的瓷器。

保持唯一性,是為了增加鑒定的難度係數,提升競爭的激烈度,另外,組織方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讓贗品銷售更平穩些。

沒錯,組織方可以在其中混雜相當數量的贗品,不用擔心任何“找後賬”的事情發生。

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發生?

傳說這種真贗混合的黑市暗標小拍,起始於葉恭綽。

葉恭綽,清末書法大家,金石大家,國學大家,收藏大家,呃,他還是一位名人。

1913年4月,工人挖出一個瓷器小窖,裏麵竟然掩藏著六件清三代瓷器。

真真算是天降橫財。

許多人建議,將這六件瓷器送到琉璃廠賣了——當時琉璃廠是劍閣最大的古董交易地。

葉恭綽沒同意,但也沒迂腐到上交。

他自己找來十多件不錯的贗品民窯器,和那六件瓷器混在一起,然後利用自己的人脈,廣邀劍閣古董商和收藏家,舉行“瓷器鑒賞會”,大家可以就自己看中的寶貝,進行投標。

一舉籌措十一萬大洋,不僅籌建住宿樓的資金夠了,還給員工發了兩個月工資。

一時佳話!

呃,也就是今天舉行暗標小拍的最原始版本。

葉恭綽大家,都能這麼幹,後世的人,打著樣來。

所以,黑市小拍上明目張膽的將贗品陳列出來,賭的就是眼力勁,願賭服輸!

走一圈,李承心中有點譜,因為不能上手,今晚的書畫作品,盡量少出手,至於青銅古器,是絕對不碰的。

接下來,就是一件件細看。

回到朋濟明三人處,他們已經看完四件,翟建明率先問道,“感覺怎麼樣?”

雖然結對,可交情還沒那麼深,李承不會膚淺到全盤吐出,搓著手笑笑,“就看看。感覺青銅古器占比稍高。”

大家都是精明人,一句提醒就已經足夠。

三人不約而同抬眼,掃視全場,盡管看不全,但還是能看見三四尊青銅古器,果然超出以往。

“重災區在青銅古器?”黃家瑞小聲嘀咕一句,有點失望,“總不能一件真品都沒有吧?”

看來,他今天來這裏投標的目的,可能是為某一件青銅古器。

李承沒有接到邀請,因此就沒有接到邀請人在電話中的提點——電話邀請時為了增強誘惑力,會提到一兩件對方感興趣的拍品名稱,譬如朋濟明接到電話時,對方一定會提到“宋版書”或者“明版書”之類拍品的名稱。

結對,隻是暫時的利益合作,又不是什麼過命交情,李承才懶得為這句話辯解。愛聽聽,不愛聽拉倒,自認為可以從這些青銅古器中挑出真品,上當受騙,那是自己活該。

再說黃家瑞。

說起來,黃家瑞也是年少成名,今年二十八歲,一身祖傳的鑒定技術。

1973年,黃英豪就開設了福成行,黃家瑞可以說是從古董店中長大的,自認眼力勁不比任何人差,一時之俊傑。可是,兩年前傳出饒固庵收了一位入門弟子,天賦稟異,關鍵是年紀尤輕,還在摩羅街獨開古董店……

兩年來,他一直不願和李承同台,自認對方不過是靠著師傅的名氣而已。

沒想到今天竟然在禦州黑市小拍相聚,既然躲不開,他也就想著試試,這位名揚江城摩羅街的年輕人究竟什麼水平?

剛才李承獨自離群,黃家瑞就有些瞧不順眼,裝什麼大頭蒜?

短短十分鍾,回來就勸告大家,青銅古器不能買(李承的話語就是這意思)。

青銅古器,那麼好辨認?十分鍾你就看完了?黃家瑞才不信呢,所以才由那麼一句嘀咕。

翟建明作為師兄,很替師傅的兒子捉急,白了他一眼,你有想法也不用叨咕出來啊?繼而對李承歉意的笑笑,“李老板,阿瑞這邊湊巧有條線,想要收一件金合器納福。”

這句話又是江城古董行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