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秦家偶遇(1 / 2)

第一本書就將李承的期望值挑得很高,可現實很殘酷。

他將木箱中六十九本書籍全數翻看一遍,僅有一本大東書局刻印的折子戲本《六月雪》,較有價值。

大東書局創辦於1916年,是二三十年代絲國境內舉足輕重的一家民營出版社,其總經理沈駿聲在當時頗有影響力,其時大半個絲國的文化名人都有過交集,與世界書局的沈知方(藏書家、出版家)並稱為“二沈”。

折子戲本,發行量一般都很小,主要是供戲曲愛好者看戲時,對唱詞念白的內容時用的。《六月雪》就是關漢卿的《竇娥冤》的折子《斬娥》戲本。

此折子戲本為京劇程派(程硯秋)代表曲目,大眾書局為增強觀賞性,還配有情境插圖,有點繪圖讀本的意思。

另外,這本書的扉頁上,還有一人的軟筆簽名“新豔秋”,簽名日期“民摑二十四年秋月丙申日”。

這是新豔秋在1935年為戲迷簽名的折子戲本。

新豔秋原名王玉華,京劇旦角,著名的京劇表演藝術家,程派私淑傳人,民摑四大坤旦之一。一生命運坎坷,由於正治原因兩次入獄。

何謂“私淑”?

是指沒有得到某人的親身教授,而又敬仰他的學問並尊之為師、受其影響的,稱之為私淑。也就是說,她並非程硯秋的親傳弟子,屬於“偷藝”。

呃,事實上她是梅派梅蘭芳大師的弟子,可學的卻是程派程硯秋的唱功,並且在三十年代,與程硯秋打擂台,呃,這就是三十年代著名的“程門糾葛”!

新豔秋最近在俠州及東南地區很出名。今年春節期間,她以八十五歲高齡,在俠州登台演出,轟動海內外梨園界,連饒老都驚動了,跑去捧場。

所以,這份老折子戲本,在俠州露麵,隻怕有不少人爭搶。

很遺憾的是,沒有找到古籍醫本。

李承有些不甘心,掏出二十元付給小年輕時問道,“有醫本古籍麼?光緒之前的最好。”

那小年輕接過錢,看了眼李承,搖搖頭,依舊沒說話。

啞巴?李承被這家夥搞地有點鬱悶。

“算了,買果籃吧。”饒恕也沒轍了,拉著李承離開。

此後,再也沒有收獲,盡興而歸。

李承三人將趙帆送到白雲賓館,再折返回中大。饒棼虛扶著饒老,正在賓館前小廣場散步,見到李承和饒恕,老爺子招招手。

李承有些忐忑,怕老爺子責怪他大半夜瞎跑什麼的,孰料,饒老用拐杖撥弄兩下他手中的大布袋,“淘到什麼好東西?打開來我瞧瞧。”

呃?李承立即蹲下,獻寶般解開布袋,“師傅,還真的淘到好東西了。我懷疑是戰國秦國櫟陽鼓。您給看看?”

“櫟陽鼓?櫟陽東遷?這玩意不是傳說?”老爺子的記憶力超卓,很快就想起這典故——秦獻公遷都又叫櫟陽東遷。

“我感覺是。”將青銅鼓拿出來,將中控部位迎著日光,示範給老爺子看,“有內範鑄紋,我用手指摸了摸,像大篆‘櫟’,可惜被灰垢蓋住了,回江城後好好處理一下,就清楚了。”

饒老圍著青銅鼓裏裏外外看了一遍,點點頭,又指指鼓頸部的野獵圖說道,“這是秦式戰國鼓,這隻老虎就是風格明證。”

老虎?李承還真沒注意到這點區別,自己最初鑒定他是秦戰國鼓的依據是“風格”——與秦國銅釜近似的風格。

連忙問道,“老虎?您老給說說唄,我還真沒看出來區別在哪?”

“要多思。”老爺子用拐杖敲敲李承的腿,“春秋戰國的虎飾,各國都有很大差別的。譬如燕國銅飾,虎型多肥,為東北虎;楚國虎飾,身形狡長類貓,為華南虎;秦國地處西部邊陲,常見之虎為羅布泊虎,身形類豹似狼。”

咦?老爺子這麼一說,還真是這樣,虎型線條中,透著股豹子的矯健和狼的凶狠。

羅布泊虎即漫天塵虎,已經消失的虎種,最後的蹤跡記載是1916年,至於春秋戰國時期,那時它們的活動範圍一定很廣,與老秦人不少打交道。

漲姿勢啊。

於大處著眼,於小處辯證,老爺子的鑒定,就是要比自己精準。

不服不行!

至於說是不是“櫟陽鼓”,老爺子沒點頭,也就是說在見到“櫟”字之前,存疑。

這就是老爺子的是非觀——不推測,講證據。

“您老的眼力,真是神了!您要是去墟市還不得掃街?要不明天我陪您老去光塔路墟市轉轉,咱師徒出馬,還不得一杆清台?”

李承的阿諛之詞,聽得饒家兄妹捧腹大笑,老爺子也忍禁不住,拿著拐杖再度撥弄李承的小腿,“去吃你的早茶吧,別空著肚子。”

……

又去餐廳補了點早餐,李承和饒恕再度出門,這次和老爺子彙報過,去秦朗家表達謝意。

中僑的人昨晚就告知了秦朗家的住址,兩人備好了果籃酒水之類的禮物,帶著吳偉,驅車前往越秀區長堤大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