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他所猜測,兩人討論完畢,九條主動問價。
李承重點強調“茶水養石半世紀”後,九條光實自己就將價位提到八萬夕元。
價位差不多,畢竟隻是端石硯材,再極品的石材它也不是名人硯台。李承還想著放長線釣魚,這次資金緊張——有好貨出不去,再度暴露自己大客戶資源薄弱的短板。
他點點頭後,對送來江城式涼茶的安裴兮說道,“將這方硯台包裝好,開收據。”
“慢著!”九條光實伸手攔住安裴兮,指向桌麵的真陽玉鏟問李承,“李生,我看這件玉鏟,頗有曆史,能說說你的判斷麼?”
額,他還想著買真陽玉鏟?
這次,李承幹脆利落的搖頭拒絕,“對不起,這是非賣品!我準備捐贈給博物館的。”
九條光實有些遺憾,隻得讓安裴兮離開,感歎道,“李生不僅藝術品造詣高妙,還是一位有公益心的商人!”
李承笑笑,順手拿過玉鏟,在手中翻覆著,繼續剛才的話題,“這件玉鏟,顆粒粗,色雜,多絮紋線,入手沉,如果我沒看錯的話,應該是真陽獨山玉。”
這是學術交流,九條光實與大古希子都坐直身子,端正姿態。
“玉鏟造型古樸,火淬法開刃,這就不用多說”,李承的手指,穿過玉鏟上部的空洞,示意給兩人看,“這枚鑽孔,兩頭較粗,中間部位直徑很窄,邊緣有階梯痕,這是典型的新時期晚期琢玉方法。”
“喏,這些階梯痕,就是解玉砂的轉動痕跡。”
古代人琢玉很麻煩的。
《詩經·衛風·淇奧》:“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這是說玉石被切磋琢磨出來的。
怎麼琢磨呢?
先找一些能夠在玉石表麵劃出痕跡的沙子備用,然後用竹木製作一個想要鑽孔的孔徑略大的環形物體,壓在玉石表麵,倒入準備好的細沙,再用竹木小棍,沿著一個方向,攪動這些砂石,不斷地轉動摩擦,隨著時間,玉石表麵就會被挖出一個小孔。
極其費時費力,妥妥的“工程師”。
因此,在上古時期,擅長製作玉器的,地位都很尊崇。
“結合玉質、造型以及琢玉風格,我認為這件物品,有非常大的可能,來自真陽仰韶遺址,距今已有四千多年。”他低低頭,示意自己鑒定完畢。
九條光實與大古希子不約而同輕輕鼓掌——未必是讚同,這是禮節。
“我能再看看麼?”這次,九條光實向李承做了請示。
李承將玉鏟遞給他。
九條光實這次看的很仔細,大古希子也湊過腦袋,兩人小聲嘀咕著,應該是在印證李承的鑒定結果。
兩人對獨山玉的鑒定不怎麼內行,但是對曆史痕跡,以及琢玉手法的鑒定,還是很到位的。他們討論的內容,就是有關上古製玉的方法與技巧。
大約三分鍾,兩人的看法,與李承的基本一致,是黃河中下遊地區,上古時期玉器文化範疇中,一件保存相對完善的粗琢玉!
粗琢玉,是指沒有陰刻線的玉器,俗稱“光板玉器”。
兩人並沒有采信李承所說的真陽玉的說法,這是九條不熟悉的領域,所以他不反對,但也不附和,這是他的研學態度。
李承將玉鏟重新用毛巾包好,塞在身後的多寶閣上,這東西稍後要簡單處理一下,現在這種狀況,有些髒兮兮的,不夠厚重。
三人在水盂中重新清過手後,李承為兩人各倒一杯店內自製的江城式涼茶,“兩位,請嚐嚐我店中自製涼茶!”
店中自製涼茶是饒老家的配方,杭白菊、金銀花、金菊、薄荷、桑葚,再加上一點綠茶和少量冰糖,熱泡取汁再鎮涼,色澤金黃,香味清淡,入口有一丁點中草藥味,具有很好的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利咽功效。
李承剛回俠州時,曾經嚐過二十四味涼茶,那味道,真心銘記一輩子!
自己開店,直接從師傅那要來涼茶配方,自己製作。在摩羅街,三人組藝術品二手店的涼茶,也算小有名氣。
大古希子嚐過之後,讚不絕口,九條光實可能覺得味道偏甜,倒沒說什麼。
三人很快聊起絲式古董和絲國傳統文化,九條越聽越驚訝,終於忍不住問道,“請問,你是……?”
他的意思很明顯,李承笑笑,“我的先生,俠州饒固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