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眼鏡套裝(1 / 2)

這是一副典型的三折老式玳瑁眼鏡。

正圓寬邊鏡框,架梁部位隆起鏤雕雲紋,無鼻翼托,主框為正片玳瑁雕刻,色深沉,蠟狀光澤、呈半透明到微透明,黃底色上點綴富麗的褐色斑點。

框與架之間卡簧為黃黑色,黃銅所製,因保養不善,呈黑色。

兩側支架為直杆,端部為折拍杆,中間同樣為卡簧相連,可以扣在後腦勺上。

雙卡簧設計,可以折三折,古董行稱之為“三折玳瑁鏡”。

與一般的三折玳瑁眼相比,它在支架折扣部位又包鑲了一個銀鏈扣,兩側支架都有,一根約一尺五長、灰黑色的細銀鏈,可以讓佩戴者將其掛在脖子上。

整副玳瑁眼鏡,做工相當精細,年代較為久遠,應該是清代中後期的老東西。

挺有意思的是,這副玳瑁眼鏡還有一副鯊魚皮眼鏡盒,形製和匕首刀鞘一樣,像一隻扁扁的大號荷蘭豆。

眼鏡連同鏡盒,都被放置在一隻紅木匣子中,絨布墊襯,看得出主人很愛惜。

李承蹲下來,向那位帶著眼鏡的四十來歲中年工程師示意,“我可以拿起它麼?”

那人笑著聳聳肩,“當然可以。不過,這是貴重物品,請小心。”

拿起這副玳瑁眼鏡,李承將其展開,通體完好,有九品相,僅僅在拍杆頂端圓環部位有一絲磕碰裂痕。

往眼前湊了湊,一陣暈眩,是水晶磨製的老花鏡,度數不低。

眼鏡起源考證甚多,但普遍認為真正意義上的眼鏡誕生於歐羅巴,後傳入絲國。

歐陸有關眼鏡最清晰的記錄是1268年,英倫哲學家、科學家、煉金術士羅傑·培根在他的《大著作》一書中記載,他用水晶或玻璃製成用於放大的凸透鏡“讀書石”。

事實上,在這一記錄之前,威尼斯的能工巧匠,已經可以在凸鏡的基礎上,研磨出可以調節屈光度以矯正視力的真正眼鏡。

此後幾十年,眼鏡東渡成功。

南末末年趙希鵠(趙室宗裔,宋元之交收藏家)所撰寫《洞天清錄》記載:“老人不便細書,用黢謎掩目則明,元人言靉靆(音愛戴)出西域。”

眼鏡傳入西域,最早名為uwainat阿拉伯文,後傳入絲國,音譯為“靉靆”。

由此也能看出當時研磨眼鏡的水平不高——靉靆有“雲氣很厚”的意思。

此後,眼鏡逐漸在絲國推廣,並成為有錢人和上層權貴的專享。

在絲國曆史博物館所藏的明人繪畫《南都繁會景物圖卷》中,有觀看雜耍把戲的鬧市場麵,其中一位老者戴一副眼鏡,坐在掛有“兌換金珠”招牌的金店門口。

這副夾在鼻梁上的夾鼻鏡,是最早出現在絲國繪畫中的“眼鏡”。

額,順便別忘了關注老者背後的招幌——金銀珠飾店鋪,絕對的有錢人!

到了清朝,受到乾隆皇帝喜好的影響,玳瑁眼鏡迅速風行,一舉成為絲國眼鏡市場的主流,並受到皇室貴族、達官貴人的熱烈追捧。

乾隆五十六年,乾隆親自以眼鏡為題,為大考翰林命題,來自江蘇的阮元(一代文宗)作《靉靆》一詩:“引鏡能明眼,玻璃拭試磨。佳名傳靉靆,雅製出歐羅……”

眼前這件玳瑁眼鏡,李承能看到十八世紀末,也就是乾隆到嘉慶之交,妥妥的老東西,而且一定是當時的某位老者的心愛之物,否則不會搭配這麼好的鯊魚皮鏡盒。

將眼鏡放下,李承又拿起眼鏡盒。

折扣搭蓋式,長一摣,扁平,像一根超大荷蘭豆,鯊魚皮蒙麵有磨損痕和兩道劃痕,盒邊為內嵌式縫製,單邊走線,內裏為硬牛皮。

裏麵還有一小塊手絹類的物品,李承掏出來,展開,看了眼,手情不自禁的抖了兩下。

我去!暈!竟然是一塊邊長尺餘的緙絲作品!

竟然用緙絲做眼鏡布?

李承很快意識到自己猜錯了,不是眼鏡布,肯定是用來包裹眼鏡的。

緙絲表麵有些髒,依稀能辨認出圖案為《仙山樓閣圖》。他撚了撚這塊緙絲的邊緣部位,心底有譜。

一寸緙絲一寸金!更何況這是一幅完整的乾隆朝蘇織緙絲圖!

嗬嗬,今天怕是要撿漏。

不動聲色的將這塊緙絲重新塞入眼鏡盒,又將眼鏡盒放入木匣中,歸置好,這才起身,和那位戴眼鏡的聊起閑篇,“你這幅玳瑁眼鏡挺不錯的,也不占地方,怎麼不帶回去呢?”

那人本以為李承看完要問價的,沒想到來這麼一句。畢竟是工程師,不是正經商人,沒李承那麼多花花腸子,他攤攤手,“玳瑁……這東西在東方很流行,在英倫……”

他聳聳肩,示意這種眼鏡在英倫不太受歡迎。

世界眼鏡發展史,被乾隆皇帝劈了叉,他喜歡玳瑁眼鏡,所以東方的古董眼鏡多以玳瑁為主。而夕羨,則往金屬鏡框方向發展,例如英倫宮廷喜歡的銀邊眼鏡,聖國宮廷喜歡的金邊眼鏡,以及教堂傳教士喜歡的黑框眼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