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門百貨市場前身名叫“天門墟”。
聽其名知其意,墟者,集市也。
天門墟的曆史很長,北宋時間稱之為“潮居裏”,巡檢司駐地。巡檢司有很大的職責是查抄各地不法商販,搜集上來的貨品都堆在這一帶,然後再被巡檢司的人轉賣出去。
這種轉賣存在許多不合法的地方,有著“黑市”交易的味道,也就是說,天門墟早在八百年前就已經有了黑市血統。
明末清初,天門墟越發興旺,海盜劫掠來的船貨,有不少在天門墟上岸交易。
為了打擊這種偷稅漏稅的不法交易,雍正九年,朝廷再度在天門墟設立巡檢署,並籌建正規的墟市,意圖將這種黑市交易規範朝廷控製範圍內。
玄國籍工程師嘉理慰等人統籌規劃、設計,博采夕羨各國古典建築之精華,於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這裏陸續建起了廣英祥、大昌、祥盛等10餘間店鋪,及多間百貨店、中藥店、米鋪、錢莊,形成今天的天門古街。
從此,天門,就成為向江城和劍州——夕羨,輸送各色絲國古董文物的重要“南通道”之一。
可以說,天門的黑市血脈,已經滲透到骨子裏。國門譜一開放,這裏立即死灰複燃,再度興旺起來,並有了今天的局麵。
準確的說,天門墟黑市範圍很大,天門百貨市場僅僅隻是前市,它還包含了外圍的天門古街中眾多商家店鋪,以及周圍的一些村莊。
李承依稀記得,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2006年,天門古街被列為國家級古建古街,雁門市加大整頓力度,撤掉百貨市場,才將這條通道徹底堵死。
按照李承的指點,吳偉將車停在福音堂——天門古街上一棟德式二層教堂前。
三人下車,目標是福音堂右側的那家略顯破舊的門房,木質牌子斜靠在台階側麵,上麵寫著“太古國際進出口商貿公司”。
店內挺大的,也亂糟糟的,長條形縱深很深,兩側堆著電子手表、計算器、江城貨皮包、衣服、各類光盤、磁帶、隨身聽等各色貨品,一堆一堆的。
不少人在這裏打包,額,他們家做的是大生意,全國各地有不少人來這“拿貨”。
李承三人進來,許多人抬頭看看,隨即又低頭揀貨。
這中間有名小夥計,去摩羅街三人組公司送過貨,認識李承,立即放開身邊的客戶笑臉迎上來,“李老板今天過海了?”
李承看著有點眼熟,叫不出名字,笑道,“店裏生意不錯啊,水根老板呢?”
“今天百貨市場出大集,老板帶人去市場那邊出攤了。”
李承啼笑皆非,王水根如今在天門也算一號人物,怎麼做事還這麼小氣巴拉?一個大老板親自帶夥計出攤?隻得又問道,“阿奎老板呢?”
“早些天回村進貨,還沒回來。李老板去後麵坐會喝杯茶?我這就去喊大老板?”這位小夥計挺機靈的,知道自家兩位老板與這位江城老板關係甚好,擬出門跑一趟。
“算了,把攤位號告訴我,我自己逛逛。”李承擺擺手,又指指門口,“車放在門口,幫忙看一眼,別被人撬了後備箱。”
“中!您放心,在太古店門口,那幫賊仔不敢動!打不死他!”小夥計的話很霸氣。
這家店的兩位老板,與李承頗有淵源,就是摩羅街店麵未開業前,送去鳳冠、紫玉簫、青玉笛的那對倒土夫子,王水根和王勝奎叔侄。
在李承那裏交易走八萬五夕元後,這對叔侄一個月後再度來江城二度交易,李承宴請這對土夫子一頓,席間,王家叔侄透露長期合作的意願。
李承很是真誠的幫這對叔侄籌劃一番,告訴他們,既然來江城不易,那回去就不能空手,帶些江城貨回去販賣,一來一回,兩度賺錢,何樂不為?
王水根還是有些聰明勁的,很快明白過來,選擇雁門天門,成立這麼一家國際商貿公司,做起了老板,專做針對江城和劍州的進出口商貿,還真的被他們折騰起來。
這對叔侄還算有點良心,還記得李承的點撥之恩,時不時整理一些西洋藝術品,發給三人組摩羅街店。
這次李承來天門,就是希望這對叔侄將摩羅街店麵供貨常態化,變成穩定渠道。
跨江過海,又在門口逗留近一個小時,此時已經中午十一點,百貨市場的人流高峰早已經過去,但依舊還有不少人。
水果、農產、水產、糧油等攤位過後,開始進入小百貨區,這裏的攤位上,已經能看見零星的古董文物的陳列,當然,百分之九十九是贗品。
能想象用青銅方鼎盛放散裝糖果的畫麵麼?李承麵前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