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李承的驚訝,朱老笑笑,“你且往下看。”
額,李承這才注意到,朱老手中的卷軸,還有一大半未曾鬆開,合著前麵這一段,隻是卷首。頓時有些羞愧,自己太沉不住氣!
低頭重新鑒定,果然另有收獲。
卷首部分,絹本淡設色,底本微黃,有些年頭。
“冰姿峭立有餘馨,人評當年古典型;豈止台上思舊德,一花一葉一神靈。”
題:菅公手植梅花;落款:欽;鈐雙印:江馬聖欽、江馬查客。
李承正是看到這裏發問的。
江馬天江,和國德川末期時代著名詩人、醫者,和國儒學大家下阪篁齋的第六子,仁和宮侍醫江馬榴園的養子。
本名下阪聖欽,字永弼,號天江,俗稱正人,之後又改名為駿吉。
家學淵源深厚,他先於續方洪庵(和國蘭學家)處學習蘭學,向梁川星岩(和國漢學家)學習詩文。維新後任太政官吏官,並在西園寺公望創設的漢學塾立命館擔任塾長職務,後隱居涼都東山,教授儒學,晚年以臨池吟詠為樂。
擅長詩、書、畫、鑒定,是當時和國文博界有關絲國古書畫鑒定權威之一。
其書法也有獨到之處,但在當時的絲國,顯然還是看不上的,所以李承才對朱家祖上收藏江馬天江的書法,有些驚訝。
過卷首,絹本色澤頓時變成深褐色。
李承驚訝的望望朱允烈,滿臉震驚。
這東西,年頭夠老啊——絹本年頭越長,色澤越深,這是因為絹本粉化和灰化的緣故。
看這色澤灰化程度,足有上千年!
這難道是一幅唐末宋初的作品?如果自己猜測沒錯,那為什麼朱允烈會說“現在能出手的東西不多,還有一幅書畫……”。
唐末五代乃至宋初的畫作,算是朱家“能賣的貨品”?
那豈不是說朱家還有比這幅作品更好的?更不能賣的?
朱允烈帶著一絲笑容,依舊一絲不苟的慢慢鬆開畫軸,卷首的連接這一幅更老的絹本豎軸,不過,這是一幅畫。
一片宮牆,由遠及近,被作者三兩筆勾勒出宮牆的渾厚,將畫麵三分之一隔開。
一位頭戴綸巾的瘦弱老者,一身長紗,隻有背影,正站在牆下,抬頭上望,他在看什麼呢?宮牆之上,四五支梅花,探頭而出,梅枝遒勁橫陳,褐黃色的五瓣梅花,點綴於梅枝之上。哦,原來是仰視觀梅。
整幅畫麵,給人一種孤俏、傲立、絕世、空靈的感覺。
旁邊是行書:“宣風坊北新栽處,仁壽殿西內宴時。人是同人梅異樹,知花獨笑我多悲。”
落款:“道真繪於延喜二年隆冬。”
落款右側,又錄有詩一首:“謫居春雪”
“盈城溢郭幾梅花,猶是風光早歲華。雁足粘將疑係帛,烏頭點著思歸家。”
題款:“越冬,道真複覽舊書有感再詩一首”。
李承愣了愣,道真?延喜?還有前麵江馬天馬的“菅公手植梅”的詠讚詩……
他瞪大雙眼,單手拿著卷首,另一隻對著畫麵連點幾下,咽咽唾沫,開口問道,“朱老……這……這是和國的學問之神的梅花作?不是說,它收藏在和國天王寺麼?”
李承口中的和國學問之神,指的是“菅原道真”!
此人是和國平安時代(794—1191年)聞名遐邇的漢學家、詩人、歌者,集正治家、教育家、學者等諸多美譽於一身,去世後,被譽為和國的“雷神”“文化之神”“學問之神”“和國孔子”!
菅原家為儒學傳家的典範,祖父菅原清公為名士,父親菅原是善為文章博士,菅原道真更是一代文宗,其子菅原高視為大學頭(類似於中原太學中的祭酒),其後人中的五代孫女創作《蜻蛉日記》;六世孫女菅原孝標女創作《更級日記》。
菅原道真,是絲國曆史上第一位真正認為和國創作的詩歌,可以和中原詩歌有一拚的第一人!甚至在宋明兩代有不少中原學者,將菅原道真與唐朝白居易並稱!
這人不僅學問很深,其人還很傳奇,有關他死後的故事非常多。
公元901年,因左大臣藤原時平讒言於皇帝,道真被貶為大宰權帥,調往僻遠之地。
世說,因為被人誣告很快冤屈死亡,他的亡魂成為“怨靈”,在他死後不久,公卿們在皇帝宮廷清涼大殿議事,突然,烏雲密布,雷電交加,分別擊中清涼殿和紫宸殿。
第一個劈死的是藤原清貫——此人曾受左大臣藤原時平的命令監視道真的一舉一動;其次劈死的是平希世,此人也是藤原時平的幫凶,接替菅原道真的部分職位;第三雷劈在紫宸殿,一舉擊傷右兵衛佐美努忠包、紀蔭連、安曇宗仁,此三人是放逐菅原道真兒女的執行人;第四雷直取醍醐皇帝,被侍衛撲倒躲過一劫,雖然他沒有受到身體上的傷害,可是親眼目睹此一慘狀,他也元氣大傷,三個月後,駕崩歸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