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0章 藏品交換(1 / 2)

中海博新館正式開業,不到兩周,遊人如織。

這是一座李承“印象中”曾經來過無數次的博物館!它是絲國最大的省市級博物館!絲國第三大博物館!館藏文物超一百萬件,其中列入國字號的文物十二萬件!

整體建築造型下方上圓,頂部還有四個裝飾性的圓拱門,與絲國古代“天圓地方”的宇宙觀相呼應。建築設計的原型為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大克鼎”——國寶級西周青銅器。而犀頂造型取材於另一件國寶級藏品——西漢“透光鎮”。

建築外牆為西國大理石蒙,上有各類青銅紋飾;四個拱門好似青銅器上的耳,刻有絲國文字的不同書體,展示著絲國文字的發展;南門外有八尊大理石雕像,六尊為石獅,一尊遊邪,一尊天祿,它們同樣是博物館中千年曆史文物的複製品。

1992年10月市府做出建設決定,到1993年八月開工,主設計師邢同和先生在拿到場館設計工作單時,留給他的時間並不多。他和另外兩名設計師滕典、李蓉蓉,在不到兩個月時間內,拿出這套“中軸對稱”“天圓地方”“正統主流”“禮製文化”四大主題鮮明的建築設計圖。

一稿過!

絕對是絲國建築史上的設計奇跡。

張蘇陵夫婦早已經在館門口等得心焦火燎,盡管知道李承身份有些特殊,張蘇陵還是忍不住埋怨,“哎喲,馬老的約見你也敢遲到?”

這人……哎,李承哭笑不得,亮亮手腕示意自己並沒有遲到。

趙梅拉拉丈夫手臂,示意別往下說,並搶過話題,“阿承,泰勒怎麼沒來?”

“今天伊蓮娜服飾開冬裝發布會,我在這家服裝品牌有些股份,另外,泰勒的哥嫂剛下飛機,她在公司那邊陪同……”李承順勢解釋一句,笑著致歉,“張哥,不好意思讓你久等。”

這下輪到張蘇陵撓頭,訕笑道,“這麼忙啊?那昨天就不應該答應馬老的邀請……”

說到這,他忽然意識到,昨天貌似是自己“代表”李承答應中午赴約的,臉色騰的紅起來。

李承無所謂的聳聳肩,伸手臂示意可以出發——辦公樓的入口在大樓的右側而非正門。

張蘇陵的小慚愧僅僅一瞬間,片刻後他又恢複常態,盯著李承手中的匣子,好奇的問道,“你也準備了捐贈物?我看看,什麼好東西?”

說完,他將他自己準備的一個小匣子遞給李承,同時很坦然的從對方手中拿走匣盒。

打開張蘇陵的匣子,額,還別說,東西很不錯——一枚帶水銀沁的玉帶鉤。

帶鉤這個小物件,曾經陪伴人們走過四千多年,於腰間演繹著時尚。

帶鉤是古人用來鉤係束腰的腰帶頭,比較普遍的用法是將帶鉤背麵的鉤鈕嵌入革帶一端,鉤體向外,略呈弧狀,可能是為了與腰腹之弧度貼合。鉤首則鉤掛在革帶另一端的穿孔中,或將鉤首穿掛在置於革帶另一端的環上。

束帶矜莊,是《千字文》中的一句,古人將束帶看作是一種人生態度乃至修身標準姿勢,而帶鉤又是那時代束帶不可少的要件,所以它的製作與佩用體現出鮮明的時代風尚。

考古發現的帶鉤很多,說數以萬計並不為過,非發掘品可能更多,原料以銅、鐵為主,也有金、銀、玉、石等。

張蘇陵的這件帶鉤為黃玉,玉質很一般,讓李承頗為驚訝的是它帶有亮澤的膏藥脂水銀沁,這就不一般了。

所謂“水銀沁”,就是古玉表麵的黑色沁,俗稱“黑漆古”,這種沁色,銅器上也有。

這種沁色的形成,古人認為與墓葬中的水銀有關,時至今日,很多當代考古工作者認為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因水銀既不能附著玉表,更不能深入玉肌。無論水銀沁的形成原因是否跟水銀有關,古玩界把古玉中黑色沁稱為“水銀沁”已成為一種約定俗成的叫法。

古人對玉器上的水銀沁情有獨鍾,認為玉器有“水銀沁”者,藏之可致金“銀”滿屋,“水”到渠成,因此,這枚水銀沁古玉帶鉤,市價不低的。

水銀沁本身,也有高低之分。

李承拿著這枚玉帶鉤,對著陽光照照,沁門周邊部分濃黑,發亮,沿著玉理漸漸地淡化成絲狀向四周散發,似為礦物質由外部侵入所致,沁門處較黑外,周邊部位較淺。

對水銀沁的鑒定,有個約定俗成的看法——兩千年以內的水銀沁不亮,兩千年以上的水銀沁又黑又厚又亮。具體原因說不清楚,但很準確!

手中的玉帶鉤沁色烏黑發亮,再看看製式,妥妥的戰國楚玉製式帶鉤!

這家夥竟然拿這件東西捐贈?

“你昨天買的?”

張蘇陵夫婦正在好奇的把玩著磨喝樂,頭都沒抬,“嗯,昨晚和阿梅去會稽路市場,聽說那邊馬上要拆了,我倆趕過去看看,沒想到遇到黑漆古玉帶鉤,三千塊入手的,運氣不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