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4章 興化書市(1 / 2)

相距太遙遠,心有餘而力不足,而且那個圈層不是現在的自己所能涉足,所以,盡管很擔心瑪麗,李承也隻能選擇……祝她好運。

當然,他還是叮囑塞斯科拉兩句,繼續關注帕爾馬的案件,有什麼突發變故,立即和自己聯絡,合適的時候,可以考慮出手幫一把。

許是日有所思,這天晚上,李承在睡夢中重溫瑪麗安娜,早晨醒來,頗覺荒謬。

海陵到興化,行車一個小時,進入城市環島,就看見街旁香樟樹上懸掛著“熱烈慶祝首屆絲國興化書市開幕”的條幅。

明清時期,興化是吳門地區的版刻中心,明代版刻中心位於宰相裏,也就是青詞宰相李春芳的那條巷子。清代則轉移到城東外鄭家巷,也就是鄭板橋的故裏。

清末明初,興化頻頻水災,尤其是1931年大水,興化雕版業全麵凋落。

李承坐在車中翻看地圖,目光在老縣衙所屬的文廟街、古街宰相裏以及城東鄭家巷三處梭巡,這三處是興化城的精彩所在,肯定都需要走一遍的,隻是先後有別而已。

最終還是決定先去文廟街書市看看。

別看泰州是地級市而興化隻是縣級市,事實上兩者的城市格局差別不大。甚至在某些方麵,泰州還不如興化,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蓋因泰州市是今年新成立的地級市。

就在今年年初,它還是與興化一樣隻是縣級市,基於國家行政區劃的更改與調整,今年七月,泰州升地級市,同時將周邊興化市、靖江市等劃歸到泰州市名下。對此,興化人和靖江人,是“不服”的。

今天是興化書市開張第四天,已經沒有付大彪口中的“扒不開頭”的景象,但人還是不少。組織的書市,是從老縣衙到登瀛橋新華書店,大約三百米,此外,四牌樓兩側的小街小巷中,布滿了各種私家書攤。

沿街帳篷連成一片,聲勢浩大,陣營綿連。

揣著手,行走在人群中,李承四處瞅瞅,挺有意思。不算小攤小販的話,目測大約有四五百家來自全國各地的書商,還有專區,展存一些海外雜誌、武俠及言情,譬如梁、古、金、溫(溫瑞安)、柳(柳殘陽)、席絹和瓊瑤等。

李承還瞅見一家全碧水語書籍售賣點——艾倫昂溫出版公司。該公司是《霍比特人》和《魔戒》係列原著的出版商,在碧水語書籍發行方麵很有影響力。

這些海外書攤點,遊客眾多,正是這一時期國人希望更全麵了解國外的真實寫照。

對這些書攤,他反而沒啥興趣。

李承帶著吳偉和周典,專門找那些“舊書攤”翻看,沙裏淘金,還真有收獲。

麵前這家四個帳篷相連,陣勢很大,蘇省少年兒童出版社的攤位——主場嘛,陣勢大能理解。

這家攤位,三個帳篷陳列的是新書,不少家長帶著孩子圍著看書,另有一個帳篷展售的是庫存,也就是二手書,這才是李承的最愛。

李承最喜歡這種出版社放庫存,他們放出來的書籍,保存良好,基本全是九五品相之上,不像某些攤販上的舊書,有些有價值卻不入品,偏偏書籍這類商品最看重品相。

攤位上各色各樣的青少年、兒童、啟蒙讀物、卡片、掛卡,因為前幾天的翻閱,早已經不再那麼有序,混亂不堪的堆積在一起。

淘寶,他最有耐心,兩隻手如穿花花的蝴蝶般,在這堆書籍中翻找。

不一會,李承淘到1983年創刊的《故事大王》叢刊選集一套四本,以及1985年改為月刊的年套十二本。

誰能想到,這種純兒童廣譜類讀物,二三十年後竟然在收藏市場爆火,尤其是1983年第一輯(初版非二印),七品以上原本,網絡拍賣價就沒有低於五萬元的。

《故事大王》最初並非月刊,而是兒童出版社一幫年輕人,整理倉庫稿件庫存時,心血來潮突發奇想,打著“征集少兒童話故事”名義,所出的“合輯”。

孰料,合輯一上市竟然非常受歡迎,首印五千冊,竟然連中海市都沒出就賣得幹幹淨淨。

加印!加印!二印、三印、四印!

最後,《故事大王》第一輯竟然賣出三十五萬的超預期數字;三個月後,《故事大王》第二輯銷售量突破四十五萬冊……

很快,《故事大王》被兒童出版社列為正式重點項目,並在1983年年底申請期刊,最終,在1985年,改為月刊。

《故事大王》在此後二十年,伴隨無數絲國少年成長,最高峰時月銷量一百八十萬冊,與《故事會》《童話大王》《少年文藝》並稱“絲國少兒四大讀物”。

在進入新世紀後,受和國動漫的衝擊,市場下滑很快,最終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