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0章 墳前撿寶(1 / 2)

朋濟明來得比李承料想的要快,今天下午抵達中海,周典開車回中海,將他接到泰州。

沒車很不方便,李承便琢磨著去付家公墓瞅瞅。

吳偉找了輛麵的,五十塊錢包半天,司機送到將兩人送到昌旗嶺公墓。

墓地上,付大彪不在,但這人辦事挺靠譜的,李承抵達時,十來位壯漢正在用青石、磚塊加固付家公墓的墓基和墓外牆,還有兩位石匠在一塊大理石墓碑刻字,旁邊還有人和水泥。

石匠工頭瞅瞅李承和吳偉兩人,看裝束不像等閑人,猜到點來頭,沒阻攔兩人旁觀。李承瞅了會,沒啥意思,便帶著吳偉在這片墓園四處逛逛。

昌旗嶺是薑堰最大的公共墓地,山坡上一片片的全是墳丘。土葬太費地,這可能是泰州最後一批土葬公墓,過幾年火葬製度就會推行,再想大修墓園,就會難上很多倍。

墓碑上的姓名顯示,薑堰一帶付氏並不算多,錢氏所才是真正的大族,這一片墳墓中,至少有五分之一是錢氏先人。吳越王錢氏後人的繁殖能力,果然很猛啊。

李承記得錢氏家族在新世紀十年中做過一次宗親普查,有譜可尋的錢繆後人,足有兩百多萬,名家名人輩出,被譽為“絲國第一家族”。

李承麵前的這一座公墓,墳丘很大,墓碑上刻著“錢家窪錢氏之公墓”。立碑日期有兩個,第一個是壬寅年丙午月丙子日,也就是1962年農曆五月初六;重修墓碑日期是壬戌年甲辰月戊辰日,為1982年農曆三月二十二日。

這抔墓應該是三年自然災害時,錢家窪的錢氏掩埋墓,八十年代初錢家窪的後人重修過一次。

三年……看著墓碑上密密麻麻的人名,李承歎了口氣。

不過,這些錢氏先人要比付家人稍微幸運一些,至少他們還能留下姓名讓後人緬懷紀念,重修墳塋,冥錢香灰也有個去處,不像付氏公墓,黑碑一塊。

這隻墓碑也有些年頭沒有修繕,墓基坍塌了一小片,塌下來的黃土,掩埋著一隻香爐。

吳偉伸腳踢踢,不一會,一隻灰撲撲的三足香爐裝滿泥土露出全貌。

李承還在感慨三年……呢,吳偉踢著這隻香爐過來,“李少,這是不是古董?”

這世上哪有那麼多古董!李承翻翻白眼,正準備調侃他一句呢,目光從這隻香爐上掃過,突兀的愣了愣,又抬頭看看吳偉,我去!這家夥什麼運氣?

把吳偉看得一愣神,撓撓頭,不會吧!

這隻香爐本色為醬紫,可能風吹日曬時間過長,讓爐身帶有黃白的土色。

扁圓腹,三矮足,雙耳外翻,唇口,形製穩重古雅,還真的是古董!是典型的明清家廟、祠堂中的貢香爐!

“找根竹棍來,把裏麵的土給清幹淨。”李承蹲身查看,同時吩咐吳偉。

將香爐扶正,手指在香爐雙耳以及簷口摸摸,胎質厚重,內外通體施鐵沙釉,素麵,釉麵色澤溫潤古樸。這是一尊清代早中期素色貢香爐,雖是民窯爐,可品質相當不錯,暫且看不出破損。

吳偉用刀子削來一根筷子粗細的灌木枝條,開始清理爐膛泥土,李承蹲在旁邊看著。

爐子完好無損,隻是外部釉色部位,因為小部分長時間日曬,大部分被黃土土埋,兩者之間產生相對比較明顯的色差,算是小瑕疵,有辦法處理的。

清理的過程中,李承大概推測出這件香爐出現在這裏的原因。

能在1982年(回鄉探親潮年份)重修公墓,錢家窪一脈錢氏後人中,必定境外支脈,並回鄉主導重修祖墓。此人可能在外銷文物商店購買、亦或者從祠堂寺廟找來這尊香爐,充當祭祀供奉爐。

重修公墓,祭祀完畢之後,這尊香爐就留在墓前。

探親潮嘛,人來如潮起,人走如燈滅。錢家窪公墓隨著境外支脈的人離去,又變得荒蕪起來,江南多雨,某一天,墓基坍塌,將這件香爐掩蓋起來。

今天自己在目前感慨一番,結果吳偉這家夥無聊,隨腳將其踢出來,重見天日。

不要疑惑當時這人為什麼不帶走這件“古董”?

1982年、民窯、素色香爐,這三點就是修墓之人不帶走的原因——估計當時他從文物商店買走這件香爐,也就花個五塊十塊的,打心底就沒想著帶走。

所以,當吳偉眼神征詢李承怎麼處理這件香爐時,李承毫不猶豫的點頭,帶走!

離開前,倒是向錢家窪公墓合十失禮,又笑著對吳偉說道,“付家公墓立碑時,你別忘了上來給他們也燒點紙,擺點果茶什麼的。”

香爐挺大的,帶耳高三十公分,直徑二十五公分,吳偉脫下外套,將其包起來,圈在胳膊肘中,倒也看不出來。

雖然是無主之物(切!),兩人像做賊一樣,再沒心思去看其他墓碑。

回到付家大墓前時,付大彪已經到來,笑著擺擺手,“李老弟過來怎麼也不招呼一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