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3章 郵票之珍(1 / 2)

再次來到英雄山市場,人潮如海。

王躍進擺擺手,謝絕李承的陪同,準備去考察“神童”,瞥了眼身側的兒子。

王建華恍若未覺,目光看向不遠處的小食攤位,伸手指指前方驚喜狀,“李老板,你們還沒吃早飯吧?那有家周村燒餅,酥香脆的很,我去給買點回來大家嚐嚐。”

王躍進冷哼一聲,甩袖就走——還琢磨著借機指點兒子一二,結果人家心思全放在巴結新老板上。也罷,隨他去吧。

李承自然不會讓王建華去買早點,對吳偉使了個眼色,自己伸手拽了“二師兄”一把,笑著問道,“王老弟,昨天王老師說的……和英雄山市場一家古玩店老板不睦,我挺好奇的。”

“具體我也不是很清楚,隻是聽他偶爾說過一嘴,好像是和前麵順源莊的老板,合夥‘打圍子’,結果被人家騙了,接下梁子。”老子怕丟醜,犯忌諱的事情,兒子說出來一點壓力都沒有。

‘打圍子’一詞來自於“打魚窩”,對比後世項目招標中的“圍標”就能明白大概意思,放在古玩行,就是幾個人合夥做局,拿下一樁比較重要的古玩買賣。

涉及到“打圍子”這類隱私,李承不好繼續往下問,倒是將順源莊的名字記下來。順源莊,賈鄭廷的記憶中有些印象,是做普洱茶的,怎麼會和王躍進一起打圍子?

昨天看過的攤位,一掠而過,來到昨天結束的位置,繼續走起。

市場人超多,四人一起也不那麼紮眼。

這是一家做舊報刊雜誌、書籍的攤位,貨品不少,很淩亂的堆在水泥櫃台上,攤主三十來歲的漢子,他身後還有好幾個捆紮好的蛇皮袋,估計裏麵都是新進的舊書籍。

櫃台上的貨品,已經被更早一撥客人翻過一遍,有好東西的概率不大,所以,有客人站在櫃台前,指著老板身後的蛇皮袋叫嚷著,“老吳,那是新貨吧,打開一袋子我們看看唄。”

舊貨不出,新貨不上,這是規矩。所以即便是熟人,那攤主依舊用衣袖擦擦臉上的汗珠,搖搖頭笑道,“台上擺不下,不能開。”

幾名老顧客,嚷嚷著要看新貨,攤主老吳,一口咬定不上新貨,雙方在掰飭、糾纏。

李承也很想看新貨,便低頭在櫃台前翻看,等候攤主應對。

攤位上確實沒啥好東西,多是六七十年代的書籍以及各種詩歌集——七十年代後期到八十年代,詩歌這種文學體突然在國內興盛起來,成為傷痕文學的典型代表,進入九十年代後,朦朧詩和抒情詩又蓬勃發展,代表人物汪國真,那真是火的不要不要的。

汪先生的詩,確實很火,可是銷量並不高——徐家彙的一家書店在九十年代初進了二十本《汪國真詩選》,兩個月沒賣完。是不是很奇怪?

其實一點不奇怪。

原因有兩點:其一是當時非常流行“手抄本”,很多人選擇自己喜歡的詩歌,抄寫在一個筆記本中……手抄本的流行,極大的限製印刷本的銷售;其次就是倒版的泛濫,正版要十多塊,倒版兩塊一本,經濟不富裕的九十年代,那些學生或者年輕人,選擇哪一樣可想而知。

說起來,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大多欠汪先生一本詩集!

李承將最上麵一層倒版二手書以及諸如《農村天地》之類的雜誌,整理到一邊,查看最下層,那裏可能還有漏網之魚。

最底層,還真沒怎麼動過,書籍側立,彼此壓得嚴嚴實實,書脊朝上,印有書名、出版社和出版時間,很方便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