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8章 一舉兩得(1 / 2)

究竟怎麼處理這事?李承還沒想好。

見李承一直不接話,張慶東有些氣餒,懶得再費口舌,主動換話題,“李承先生走遍東西,對我津州博物館展品,怎麼評價?”

嗯?評價?

要說真話很傷人的,不過,津州博物館在“甲骨”展示上,還是頗有特色。

津州博物館一共擁有一千八百塊各色篆刻文字的“甲骨”,係文史館首任館長王襄、清代國子監祭酒王懿榮的孫女王福重、天津著名書法家孟廣慧、著名考古學家陳邦懷等人的捐獻。

這在國內,算是首屈一指。

咦?有了!

津州文史館研究甲骨這麼多年,一定有完善的拓片!自己出資購買影印件拓片,回港還可以捐贈給江大圖書館!

一舉兩得!

……

中午,濱江路嶽海鮮酒樓,觥籌交錯,氣氛熱烈。

包廂中背投電視,正在播報津州午間新聞,有人喊了一聲,“到了到了!”

屋子裏突然變得靜悄悄,大家都盯著電視上的那名端莊的女播報員。

“今天上午,香江著名曆史學家、古文字研究學家、哲學家、學者饒固庵先生的弟子,香江大學青年學子李承,來訪津州曆史博物館,就江大博物館館與津州博物館的常態化交流,與津州博物館李館長等人進行深入的探討。李先生認為津州人傑地靈,名家輩出,為近現代絲國的先進思想策源地,其中,曆史悠久的津州博物館,在民生啟智、弘文揚理以及對絲國傳統文化的總結、整理和發揚等多方麵,有著卓越的促進作用。

在交流過程中,李承先生捐贈一百萬,希望津州博物館在新時代絲國,繼續發揮弘揚傳統文化的中流砥柱作用。

對此,津州博物館李京漢館長深表感謝,同時,為促進兩地文化交流,津州博物館贈送李承先生該館甲骨文研究係列文件影印文本,其中包括甲骨文拓片影印本一套,以及津州曆史博物館八十年來有關甲骨文研究複印本一套,合計六十八卷。

參與本次交流的還有津州文保會主任潘傑、津州曆史博物館副館長周玲、津州文物研究所所長陳明亮,以及津州曆史博物館三部一室的相關專家。”

一分半鍾的口播,無圖片無視頻。

李承被津州博物館這波騷操作弄得啞口無言,上午十點多的會談,隻是一個簡單意向,中午十二點二十,新聞就播報出來!

逼著自己實錘啊!津州博物館這是缺錢缺到什麼程度?

也是,此時的國內博物館發展極其不均衡,像沿海的羊博、深博、中海博經濟條件寬裕許多,每年的財政撥款活得很滋潤。

相比他們,津州差遠了!

津博缺展品麼?廢話,哪家博物館都缺展品。但是,相比展品而言,更缺錢!

沒錢,連現有博物館藏品的養護都成問題!

津州的經濟不算好,財政撥款數額很少,還要考慮津州八大館(津州的八家博物館)之間的分配,落在津博的頭上,隻剩下三瓜兩棗——1996年財政撥給才八百三十五萬,含四百七十多名員工的工資,文物收購、養護、宣傳等。與之相對的門票、文物商店收入,每年還要上繳百分之八十!

粗略核算,津博今年的運營預算在一千萬左右。

就這,還是曆年之最!

所以,上午見到李京漢館長,李承提及一百萬港紙購買館藏甲骨拓本影印件時,老先生大喜——十一月,正是彈盡糧絕的凜冬。

津州博物館的教宣部負責人高磊,原先是《今晚報》宣傳科的人,頭腦非常靈活,人脈網絡廣,立即就提出——捐贈、交流,比購買更好!

這不,新聞出來,津博的業績有了,捎帶著李承在國內上一次電視新聞。

真會玩!

“李先生,還滿意吧?”向李承舉杯的,正是高磊。

高磊今年四十出頭,戴著金絲眼鏡,一副“斯文敗類”的模樣,說話時還扶扶鏡框,顯然,他對今天的操作挺得意。

“高先生要是願意離職,我一定挖你去我的瓷業公司擔任宣傳高管。”李承嗬嗬一笑,舉杯和他碰了碰。這話真假不說,此人的腦袋瓜確實很靈活。

“啊呀,小高可是我從《今晚報》特意招聘來的骨幹,萬不能挖牆腳。”李京漢插話笑道。

高磊趕緊表態,“感謝先生看得起,你的那些,我可玩不轉,還是津博這邊更適合我。”

“那真是太遺憾了!”真要挖他,李承不可能當著飯桌上這麼多人說的,不過是人捧人的小手法而已。

氣氛不錯,李承喝得有點高,再加上有點輕微感冒,有點頭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