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0章 李承懷疑(1 / 2)

那位叫做袁克家的老者,麵色有點尬,點頭回道,“我怎麼就不能在這?”

兩人都有點尷尬……李承眼神閃閃,沒問。

相互認識之後,再度出發。

車中,張蘇陵這才跟李承解釋,這位袁克家,是津州八大館之一的藝術館老研究員,和張慶東關係甚好,平時為人很低調的,怎麼就和塗玉明這種人混到一起?

大金杯中,袁克家的臉色不太好看。

秦禹和他坐在一排,捅捅他的胳膊,“剛才那……誰家小子?”

“博物院張慶東家的,”袁克家忍不住拍拍前座,抱怨道“老塗,怎麼叫上他來了?不是說就一個香江年輕人麼?”

塗玉明這會也有點上火,合著昨天下午說的代理人,是張慶東家的崽?

解放前,鹽商張家在津州很有勢力,張慶東本人在津州文博圈挺有名氣,張蘇陵本人有“小瓷王”之稱。雖然塗玉明沒打算這次交易坑李承,可是誰也不願意頭上戴個圈是吧。

易縣是冀北有名的貧困縣,太行山腳下,整個縣域被大大小小的山頭圍攏,交通非常差,這是易縣經濟困頓的重要因素。

不到三十裏的行程,顛簸半個多小時,看見清西陵紅牆黃瓦廡殿頂時,擦著陵區邊沿的一條小岔路,一路往西,駛入一個小山溝中。

沿溪水而上,突兀的出現一塊山穀平地,裏麵大約二三十棟民居。

這就是楊家屯。

與一路上所見村落多為土坯房不同,這裏的房舍雖然破舊,缺一律的青磚瓦房四合院製。

還真有很大可能是守墓人村落。

絲國的守墓人製度起源非常早,被曆史記載最早的守墓人是秦始皇陵——項羽燒掉阿房宮後,曾想挖掘秦始皇陵,被一個叫做“蒙常山”的守墓組織拚死阻擋,最終未能得逞。

至於蒙常山與蒙恬後人有沒有關係,這就不清楚,直至今日,在驪山一帶尚有蒙氏族人村落。

守墓人製度在清朝達到頂峰。

清朝的祖陵——永陵以及另外十一位清朝皇帝的陵墓,每一個陵墓都設有專門的守陵大臣。守陵大臣正三品,而且隻有正黃旗、鑲黃旗、正藍旗這樣的上三旗子弟,才有資格擔任。

與之相配的,還有專職陵丁,也就是專門守墓的兵丁。

守墓是一項非常清苦的工作,窩在犄角旮旯裏,什麼娛樂都沒有,叫天天不應的。因此到清朝中後期,主要受命守墓的越來越少,沒了更換,於是,逐漸變成陵丁“子承父業”,出現專門守護皇陵的守墓人家族。

清廷對這些守墓人家族的賞賜,一直很豐厚,陵丁首領一般都賞“禦前侍衛”銜,陵丁的薪資,也要比普通旗丁高,房屋住舍都建設的很規整,就是希望這些人能好好“伺候”老祖宗。

時代變遷,清皇室破產近百年,沒了他們的援助,守墓人村落日漸衰敗也就成為必然。

看到這座嚴謹的華北四合院村落,李承某一瞬間,還真的冒出將其開辟成旅遊景點的想法。

這想法剛冒出就被他掐死。

幾人的四輛車,駛入村莊前的打穀場。

打穀場西側有不少人聚在一起抽煙聊天,幾個半大孩子在打鬧追逐,旁邊還停著兩輛貨車。

李承一下車,就見到一隻巨大的石碾,長足有兩米五,圓柱體,一頭粗來一頭細,粗的一端直徑差不多有八十公分,細端大約五十公分。

李承彎腰數了數,一共有九道深過十公分的槽溝,碾壓力度巨大,絕不次於現今的壓土機。

張蘇陵抬腳蹬了蹬,紋絲不動,“這應該是當年清西陵建設時,平整陵前廣場的。”

塗玉明下車後,和李承點點頭,朝西邊指指,“李先生,那邊幾位,就是今天我們的對手,這行當,抬頭不見低頭見,我過去和他們打聲招呼。”

“辛苦塗老!”李承起身,微微頷首。

塗玉明、秦禹、袁克家三位老先生往西邊走去,同時,那邊人群中,也有幾人走過來。

“走,我們也上去看看,別打起來了。”張蘇陵笑著拽拽李承,還有塗嘉,幾人落後幾步。

“塗師傅,你們到了,這路不好走吧。早飯吃了麼?家中還有小米粥鹹鴨蛋,吃點去?”搶先和塗玉明握手的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山民,臉上丘壑遍布,說話語氣很熱情。

“楊隊長客氣,中午,中午楊隊長幫我們宰一頭羊,就在你家點餐,讓弟妹辛苦辛苦。”

“莫子問題,俺馬上和婆娘說一聲,中午喝點老燒刀子?”

塗玉明拍拍這位看起來有五十歲山民的手背,兩人看起來很熟稔。

村有村長,村下麵小村叫小隊,每個小隊有小隊長,這位楊隊長估計就是楊家屯的隊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