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8章 白石老人(1 / 2)

琉璃廠又有個外號“宰割街”。

這條街道上,店鋪取名“某某齋”占百分之七十,剩下的取名“某某閣”,又因為賣古董的要價特別狠,喜歡“宰人一刀”,因而老百姓取“齋閣”諧音,將其叫做“宰割街”。

宰割街,哦不對,琉璃廠的老字號非常多,像什麼容寶齋、汲古齋、藝古齋、茹古齋、閱古齋、澄雲閣等字號,都是明清老號傳承下來的,隻不過現在的老板和創立者家族,完全兩回事。

這些店鋪,各有特色,有經營文房四寶,有經營金石字畫,有經營古籍善本,有經營陶瓷紫砂的,也有綜合店鋪如同小博物館。

汲古齋,取明代文人毛晉創辦珍藏和刻印古籍善本的工場——汲古閣,在青銅複製、古文物修複、碑帖拓片、古陶瓷仿製等方麵達到了極高的造詣。

李承來琉璃廠直奔汲古齋,更多的是循著記憶而來——賈鄭廷逛過無數次琉璃廠,對這裏太熟悉,他每次來都喜歡到汲古齋轉一圈,因為汲古齋二樓有一個古色古香、幽靜典雅的“汲古齋茶苑”,是個難得的古玩交流的場所,在劍閣學藝時,郭北盛郭老就很喜歡來這裏喝茶,時不時會帶賈鄭廷來這裏“見世麵”,讓他養成逛汲古齋這一習慣。

去年改建後的汲古齋,一樓麵積達到驚人的六百平米,一共分為四個售賣區域,青銅藝術品區、字帖碑帖區;古籍善本區,以及陶瓷藝術品區。

李承隨意的看了一遍,一層基本上是“現當代藝術品”,額,就是字麵上的意思。

像被稱為“臻於極致的青銅典範”的“四羊方尊”、被視為偉大創舉的“秦銅馬車一二號車、兵馬俑”和“人麵方鼎”、“長信宮燈”等等,這裏都有成品展示,而且不止一件,可隨便挑。

嗬嗬,自然是現當代藝術。

不過,汲古齋在青銅複製工藝上技術確實精湛。

汲古齋真正的好東西,都在二和三層。

哎喲,這話不對,一層還是有好東西的,李承眼光從字畫區域掃過,立即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那裏懸掛著一幅名家之作,白石老人的《墨蝦圖》長軸。

李承連忙往櫃台方向撲過去,大略掃一眼,一共八隻半墨蝦。

我去,竟然冒出這樣一幅精品之作?

連忙手指敲敲櫃台,喚醒正窩在櫃台裏麵打瞌睡的售貨員——汲古閣此時還是集體所有製店麵,服務人員都這個德行,“哎,白石老人的八隻半取下來,我看看。”

八隻半?這名字有意思吧。

哈哈,白石老人的墨蝦論隻賣,這可不是傳說,老先生在世時就是這麼幹的。所謂“半隻蝦”還有一則真實的趣聞。

1930年,五十七歲的齊白石北漂劍閣,因擅畫蝦,上門求畫者甚多,老爺子特出一告示:“白石畫蝦,十兩一隻。”

懂藝術的人都說:“潤格不高,值!值!”求畫者多不討價還價,交錢取畫,各有所得。

白石畫蝦論隻賣,名動劍閣。

偏偏有些人喜歡找事。

1936年秋,沈城的一位書畫藏家來劍閣,為刁難老先生,懷揣三十五兩銀子,去向齊白石購畫,心想,這老兒必畫四隻,豈不賺他半隻?

齊白石微微一笑,欣然收下銀子,要這位顧主次日取畫。

第二天,顧主來到齊家,打開畫卷一看,畫麵上隻有三隻小蝦米,蝦不大,卻也活蹦歡跳神氣活現。顧主心想,我那五兩銀子不能白給,望著齊白石正要發作,齊白石指指畫,讓他再細細看看。

顧主眨眨小眼睛這才看清,在兩株水草之間露出一隻蝦尾巴,那蝦頭正紮進水中覓食呢!

顧主自無話說,嘿嘿笑笑,抱著畫走了。

“白石老人賣半隻蝦”因此也就傳揚開來。

所以才有李承的“八隻半”一稱呼。

其實,白石老人的趣聞有很多,譬如木匠成巨匠, 83歲生孩子,85歲鬧著續弦,92歲仍喜歡看年輕漂亮美眉,93歲臨終那年吵著要與22歲小美眉結婚,諸如此類的事情,多著呢。

所以,相比……李承自覺自己還不算渣!

“三十五萬,概不還價。”被吵醒美夢的售貨員,眯著眼睛,看著李承,並沒有將裝裱好的畫作取下來。

這是在懷疑自己的購買力?

李承從挎包中掏出支票本,放在櫃台上,語氣有點冷,“現金支票可以麼?”

九十年代的很多單位,已經可以實現支票彙兌,能掏出支票本的,能是簡單角色?

那夥計立即意識到碰到個富家二代,忙堆起笑容,“當然可以。您稍等片刻哈。”

說完,連忙拿起手杆,將這幅裝裱好的《墨蝦圖》叉下來,很平整的攤在櫃台上。

李承懶得和他計較,這與素質無關,與大環境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