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就沒見過古董古玩行這麼叫賣的。
更沒想到,他還整出個有名有姓有出處的古玩在叫賣。
李懷光,唐中後期的一位柔然歸化將領。父親是朔方將軍茹常,因平定安史之亂有功,賜姓李,更名為李嘉慶。李懷光本人頗為勇武,早年跟隨郭子儀立下軍功,唐德宗時期,他繼任父職,遷朔方節度使,堪稱一方領軍大將。
他為什麼會有丹書鐵券呢?
背景原因,扯起來太長,從幾個關鍵詞來解釋。
首先說“德宗削藩”。
安史之亂後,唐王朝意識到藩鎮的危害,唐德宗李適較有作為,擔任皇帝二十年後,他認為有實力可以削藩,開始實施精心製定的削藩三策。
一、杜絕節度使一職家傳之風——當時很多地方節度使都是父傳子,朝廷任命下不去。
二、減少節度使傭丁數量——傭丁是節度使的家族私兵,非常精銳,但對朝廷忠心不夠。
三、刺史、行軍長史朝廷任命製——這兩個官職,一個主政,一個輔助節度使行使軍權,太要命了!以前都是節度使或兼任或自行任命,一旦朝廷任命,那節度使的職權就會大受影響。
這就是“德宗削藩”,大大觸及各藩鎮節度使的利益,引起全國藩鎮不滿。
德宗削藩的最直接後果,就是“四鎮叛亂”。
建中三年(782年)秋,盧龍節度使朱滔、魏博節度使田悅、成德節度使王武俊、淄青節度使李納,或因為繼承節度使被朝廷反駁,或不願刺史長史任命,或不滿意朝廷賞賜……諸多原因吧,最後相互結盟,起軍反叛,豎旗稱王,史稱“四鎮叛亂”。
四鎮叛亂,朝廷組織大量兵馬進行圍剿,,調集河東節度使馬燧、昭義軍節度使李抱真等人的征討,叛亂不止,於是,朝廷又聯絡當時的幽州兵馬使、新羅、渤海兩蕃使李希烈,讓他參與平叛。
總不能讓人白幹吧?於是唐王朝任命李希烈為平盧淄青四鎮節度使。
結果,李希烈擺了朝廷一刀,假言討伐,其實暗中與之私通,在平叛的過程中,自己也叛亂,自稱“建興王”、“天下都元帥”,反戈一擊,帶重兵圍攻河洛重鎮襄城。
這就是史稱“襄城之圍”。
這下雪上加霜,唐德宗暴怒,下令征全國節度使之兵,平叛李希烈,解襄城之圍。
其中一路兵馬,為涇原節度使姚令言的五千士卒。這幫兵痞抵達十三都時,借口“開拔費不足”“安家費不夠”諸多借口,起兵攻打皇城,唐德宗李適,在宦官的擁簇下,匆忙出逃。
涇原的這夥叛軍,占據十三都之後,擁立當時的太尉朱泚(盧龍節度使朱滔的哥哥)為王。
太尉朱泚狼子野心,別人稱王,他直接稱帝,國號大秦,年號應天。等到第二年,又改國號漢國,年號天皇。
史稱“涇原兵變”,也稱之為“朱泚稱帝”。
唐德宗李適帶人跑到哪兒去呢?
跑到奉天,是今天關省乾縣位置,被涇原叛軍圍困。
這一圍,就圍了整整四十天。
史稱“奉天之圍”。
大背景介紹完了,李懷光閃亮登場。
奉天之圍四十天,沒人來救,唐德宗嚇壞了,在翰林學士陸贄的建議,頒布《罪己大赦詔》,對自己的削藩政策向天下認錯,對所有叛亂的將領及脅從者一概赦免……
奉天之圍確實解了,可唐王朝也因此,被打斷最後一根脊梁骨,中唐進入晚唐!
朔方節度使李懷光,因解奉天之圍有功,皇帝下詔加封他為太尉,並賜給他鐵券,三次免死,派李升和宦官鄧鳴鶴去送鐵券和宣讀詔書。
李懷光大怒,把鐵券扔到地上說:“凡是懷疑臣子反叛,才賜給鐵券,現賜給我,是叫我反叛。”
這家夥當時真的有反叛之心,不久後舉旗反叛,唐德宗怕了,直接逃到梁州治所漢中。
史稱“德宗西巡”。
不過,李懷光的叛亂並不持久,很快被重整旗鼓的唐軍所殺。
……
玩古董,必須要懂曆史啊,要不,小攤小販的一聲吆喝,你都得懵!
那麼,是不是意味著曆史符合,這件東西就是真的?
你想多了!
很多作偽團夥,很喜歡創製一些曆史中出現過名稱,但誰也沒見過的物件來蒙騙顧客,尤其是那些自詡懂點古董古玩的“磚家叫獸”。
那些懂得點曆史知識,但又不精於實物鑒定的“專家”,花錢買一件“曆史上出現過”的知名文物……喲,撿漏了,還美滋滋的呢。
其實,不過一件贗品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