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3章 無奴之爭(1 / 2)

彭莉的基本屬性偏Les,隻是在九十年代,國內對同性之情多有忌諱,她哪會願意去相親。

回到自己的住處,彭莉氣惱地甩掉靴子,四仰八叉的躺在客廳沙發上,兩條大長腿分別架在玻璃擦機和沙發扶手上。想要閉上眼小憩一會,可腦海中不由自主的又泛起李承的麵孔——這人雖然是爺爺的故人弟子,可她的直覺,這家夥百分百不幹淨!

現在這事鬧得……隻怕爺爺那邊,還有一頓責罵等著呢!

哎呀,越想越頭疼!

要不?這三天偷著跟……指不定就能拿到他“犯罪”的記錄。隻要拿到他的犯罪事實,還不是任自己搓扁揉圓?隻要他敢在爺爺麵前胡說八道,我特喵的就敢給抖露出來!

對!就這麼幹!

怎麼實施跟蹤計劃?他身邊有安保,偷偷摸摸跟蹤肯定不合適……

彭莉越想越來勁,坐起身,手指輕敲沙發扶手,目光幽冷,又有些得意。

……

雍城,在秦國發展史上的地位,完全不亞於鹹陽。

正是這樣一座遠離中原的邊荒小城,秦國從一個牧馬西垂的諸侯小國,轉變為春秋五霸之一。這一轉身,實在是太華麗。

雍城建都,前後曆經十九代君主,最讓人稱道的,無疑是秦穆公!

太史公用三千多字來描述秦穆公,可見其地位之尊貴,史事之可歌可泣。

雍城時的秦國,最大的對手是晉國。

當時晉國之強盛,冠絕春秋,秦國作為邊陲之地,遠不是對手。

因而,雍城時的秦國,前期策略是“低頭做小”,結交晉國,因而有“秦晉之好”一詞。在交好晉國同時,秦國開始四征西戎,平定後院隱患,同時圖謀夾雜在兩強之間的小國——梁國和芮國,得以向東擴展地盤,猥瑣發育。

等秦國國力有一定提升時,秦國開始挑釁晉國,甚至開始幹涉晉國儲君的廢立,譬如晉惠公夷吾,以此來消耗晉國國力。在此期間,秦國多次主動挑起戰爭,史稱“秦晉之伐”,不給晉國和平發展之機。

晉國地處中原,身處四戰之地,博弈對手可不止秦國一家,還有北燕、薑齊和南楚。

曆史證明,這一策略非常成功。

晉國在內憂外患中,一分為三,再也沒機會重現晉文公時的輝煌。

正因為晉國三家分立,國事衰弱,秦國才開始向東邁進,將近三百年的國都,東遷一百公裏至渭北平原。

因而,雍城時的秦國史,完完全全可以看做一部“深挖洞、廣積糧、緩稱王”的畜力階段史,李承更願意把它稱之為“滅晉史”。

陪同李承一起考察秦雍城遺址的是文保局秦史研究學者,三十三歲的祝允平。

這位挺喜歡神侃的祝允平博士,出生於史學世家,他的父親是著名的“無奴學派”學者,原甘省博物館曆史考古部主任、先秦史學者祝中熹先生。

在陪同李承大略看完雍城城址之後,兩人轉道前往雍城陵園。

雍城陵園為秦國四大陵園之一,目前已經發現四十九座秦陵,其中最大的一座為秦景公陵寢。這座墓室雖然被多次盜掘,考古發掘時找到多達247個盜洞,大件銅器已被盜掘一空,但經過發掘,仍然出土小銅件、金、鐵、陶及大件石磬等三千五百多件文物。

更為珍貴的是,這座墓室中,發現周朝以來,規格等級最早的“黃腸題湊”,對後人研究先秦喪葬禮製,有著重大參考價值。

“李先生,你……對‘無奴’這一課題,怎麼看?”深受父親影響的祝允平,也是“無奴學派”的擁躉,自然的聊起這一話題。其實,他更想問的是饒真頤老先生對“無奴學派”的看法。

祝允平常年在西北野外考古,身材清瘦,皮膚黑黝黝的帶有一絲血紅,戴著一副眼鏡,典型知識分子形象。

無論是饒師還是李承,其實對“無奴學派”並不是很認同。

無奴學派的核心論據為“君主集權”,他們認為,自大禹治水之後,原始部落聯盟的“會商議事”被“盟主集權”取代,原始社會就宣告結束,直接進入“封建集權製”社會。

最為明顯的表現,就是夏後啟(夏統治者在位稱“後”,去世後稱“帝”)分封建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