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排一次隊伍,這次連劉明謙和趙永也趕過去湊熱鬧,唐經天和褚盛輝也排在後麵。
一盆銅錢,被助手挑出二十來枚,正背正背的擺成一長溜,當頭還有兩枚銀錢,也是正背。
漢隸書,圓郭方孔,直徑在二點五公分左右,背光。
李承瞅了一眼就明白這是啥錢,這個主持人,棒槌!
什麼“和開同珍”,正確讀法為旋讀,“和同開珎”。
“珎”這個字還曾經引發中日兩家漢學派的爭論,有人認為讀“珍”,有人認為讀“寶”。
按照古代錢幣的稱呼習慣來看,可稱“寶”、稱“貨”、稱“泉”,從未有稱“珍”者,所以,李承也讚成讀“寶”,它的正確名稱是“和同開寶”。
下台時,又一陣議論紛紛,李承左顧右盼,謔謔,合著全場都是棒槌,一個認識這枚錢幣的都沒有。沒錯,說的就是你們,全部!
五人回到座位,趙永率先開口,一腦袋官司,“這銅錢怪怪的,不像官製品啊。錢文結構鬆散,錢坯精煉不夠,黃銅不熟啊。唐師傅,你怎麼看?”
趙永還是有兩把刷子的,把這些銅錢的缺點,看得恨透。古代銅錢所用銅料,一般需要六煉,而這些銅錢最多四煉,所以其表麵顯得粗糙,顆粒感強。
唐經天眉頭緊皺,這玩意……他也沒看出來出自何處,難道是私鑄錢?
從煉銅技術和錢文篆刻上來看,很符合私鑄錢的風格,可是,這私鑄錢,出自誰手?“和開同珍”,又是幾個意思?
正因為沒有具體鑒定結果,唐經天給出一個似是而非的答案,“不是花錢,也不是鎮棺錢,和私鑄錢的風格有些像。”
他說的對不對?每一句都對,但是有結果麼?毛都沒有。
“能入手麼?”褚盛輝最關心的是這個。
這就得認真回答。褚盛輝是彭潤齋的大客戶,上次弟子幫他看貨,結果走眼,這次唐經天親自出麵,有補償的意思。當然,更重要的是褚盛輝給了不菲的掌眼費。
他扭過頭,低聲道,“貨是真品,但這是私鑄錢,沒什麼收藏價值。”
一句話打消褚盛輝的出手念頭。
除了劉明謙,李承和其他三人不熟,因而也沒人過來問他的意思。
劉明謙知道李承看泉有一眼,正準備開口,台上的拍賣師木槌落在台上,啪啪直響,“八百枚唐代銅錢,五枚同文銀錢為一組,底價八千,舉手五百,喊價一千,現在開始叫價!”
市場上,銀錢價值要高一些,可惜隻有五枚,這麼一核算,八百枚銅錢八千起價,折合每枚銅錢近十塊,這個價格不低的。
九十年代的開元通寶銅錢,進貨價也不過一兩塊,市場售價嘛八品相以上的開元,五塊十塊一枚,不難買到。
再加上買家中有很多與唐經天一個想法——私鑄錢。
呢嘛的,私鑄銅錢,竟敢開價十塊一枚,想錢想瘋了麼?
所以,現場有些冷清,沒人應價。
組織拍賣的人腦袋有病?還真不是,這些錢幣確實是從一座唐代古墓中挖出來的,他們認為,既然這些錢幣沒見過,那麼也算“獨一份”,要價高一點應該能接受。
雙方就此一岔迷,弄得現在有點尷尬——竟然無人應價!
那主持人有點急了,又拿著木槌咚咚敲了兩下,喊道,“我老單以人格擔保,這些錢幣,全部出自於唐代墓葬!八千起價,有人要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