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5章 小村偶得(1 / 2)

關山草原,老秦人的發源之地。

西周初年,秦人先祖秦非子就在汧渭之間為周王室飼牧養馬,因“馬大蕃息”,功績卓著,周孝王八年(前890)被封為食邑,建城於隴縣牙科鄉磨兒塬。

現如今的磨兒塬的東西兩側,依然殘存著三千年前秦城遺跡,黃土壘築的西崖城牆殘跡高五米,長三十米,東崖殘存城牆五十米,城基高兩米。老秦人就在這座孤零零的土城中,一次次迎擊西戎和北狄的攻襲。

現在這片土地上,生活著約兩千漫天塵人,他們是正德年間遷居至此,已經在這裏傳承五百年。

漫天塵人村懂漢語的不多,偉大的八年義務教育之風,還沒吹到這裏,高昂的學費是山區農村家庭難以沉受的負擔,與其去十多公裏外上學,還不如讓孩子早點放羊牧馬。

所以,李承一行的車子在山坳坳裏亂轉的時候,車後總是綴著一幫半大小孩子,跟著看熱鬧。還有幾名半大孩子騎馬跟在身後,揚鞭躍馬,神駿異常。

將車子停在磨兒塬的右側土丘上,這裏是這一帶的高點,視野極好。

這裏的氣候條件很有意思,昨天十三都城的陰雲並沒有帶來雨夾雪,卻給三百裏外的關山,戴上雪白的氈帽,但是,山體中部卻是叢林盡染,一幅褐紅色的秋林景象,到了山腳,卻又是草原密布,丘陵山坡,綠草茵茵。

風景非常好。

群山競秀,溪壑密布,林木參天,草場綿延不絕。

森林沿圓潤柔和的山體從上到下呈放射狀分布,與廣闊肥腴的草原相間,形成了獨特的地理形態。組成草原的山巒重重疊疊,蜿蜒起伏,和舒緩寬闊的山穀坡地密切銜接,延綿不斷。幽澗水澤穿行於腹地,或囤積成片分布在大大小小的草坡上,或森林間,使得草原地麵表層常年濕潤無比。

山腳處,一撮撮的牛羊群,在啃著青草,安詳度步。

看到這一切,李承對秦國之崛起,又有新的想法。

提到秦國,許多人的第一印象是漫天的箭矢、整齊的陣列、悍不畏死的衝鋒,往往忽略一個其實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說決定戰役成敗的關鍵因素——秦騎兵!

有關大秦騎兵的記錄並不多,但是,從秦始皇兵馬俑的出土情況來看,秦騎兵在秦國兵伍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

有關中原諸侯國騎兵起源,現在的曆史學家,多以“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為曆史起點。

這一觀點,大謬!

秦國騎兵的曆史非常悠久,周孝王時“非子居犬丘,好馬及畜。”秦地處西北,長期與戎狄雜居,被東方各諸侯國視為戎狄,排斥於絲國之外。

善於養馬禦馬,這就為騎兵的產生創造了條件。

從秦仲時起,秦與戎族的戰爭一直未斷,連秦仲都被戎狄所殺。秦人為了對付戎狄,學習戎狄胡服騎射是很正常的。

隻是,曆史未能公正的記錄秦國騎射而已——秦國當時還是“戎狄”!

史書真正記載秦國騎兵的是《韓非子·十過篇》,秦穆公二十四年(前636),秦以“革車五百乘,疇騎二千,步卒五萬,輔重耳入之於晉,立為晉君”。

這裏的“疇騎”就是秦騎兵。

兩千騎兵,可以說是相當強大的一支騎兵編製部隊。

由此可見,此時的秦國騎兵,已經成規模,成建製,自成體係

秦國騎兵戰術運用被記錄最詳細的是《史記·白起列傳》記載長平之戰——“秦騎兵二萬五千人絕趙軍後,又一軍五千騎絕趙壁間,趙軍分而為二,糧道絕”。騎兵為“一軍”單獨編製,自行執行任務,對戰局勝負起了關鍵性的作用,配合主力全殲趙軍四十萬人。

這個戰例從一個側麵也可旁證出秦國騎兵要比當時的趙國騎兵強。

另外,秦始皇兵馬俑二號俑坑的發掘,也在證明秦騎兵的軍事作用。

二號俑坑中發現的這一百一十六件騎兵俑是這樣排列的,其中一百零八件騎兵俑,排列在二號俑坑左側的一個縱長方形騎兵軍陣,縱為三路縱隊,橫看一列橫隊。

第一排為戰車三乘;第二排為三組騎兵,每組四騎;第三排為戰車三乘;第四排至十一排為騎兵,每排三組騎兵,每組四騎,共一百零八騎。

另外在二號俑坑末尾的殿軍部分,有兩組騎兵,每組四騎,共八騎。

從這一百一十六件騎兵俑的分布情況,可以推測秦代騎兵排列最少有三種,一是車騎混編;二是騎兵單獨列隊;三是殿後的遊騎機動。

這也說明秦騎兵已作為步兵的重要輔助力量,配合車、步深入長驅,絕敵糧道,追擊敗兵,或襲擊敵人之兩翼,或掩襲敵之前後,已成為當時一支最活躍的軍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