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剛好有空,倆人約著在《九十年代》雜誌社樓下的茶樓見麵。
《九十年代》雜誌社位於島南的仔田灣興偉中心商務樓,與文彙、大公等左向媒體毗鄰。
“李叔,您老正年富力強說退休,為時尚早吧?”李承端著兩杯黑咖和兩碟茶點,坐在李怡的對麵,笑著說道。
剛才見麵時,對方笑言自己年滿六十,不想在幹事業,所以選擇放手。這說法,李承不太信。
香江可沒有六十退休一說,尤其是出版行業,越老越吃香,譬如金庸、劉以鬯(音暢)羅佩雲夫婦等老報業人,都七老八十,依舊總編副總編的幹得可帶勁。
接過咖啡杯,拿著銀勺攪拌一下,李怡輕輕歎了口氣,“實不相瞞,我們雜誌社從去年就開始虧損,現在雜誌不好賣,大家都去搵錢,誰還看我們這類嚴肅雜誌。”
“王威廉一家子又要移民,單靠我這個耍筆杆子的,想要撐起幾十個人的雜誌社……嗬嗬,”他搖搖頭,神情略有些落寞。
“王老師移民?”李承挺吃驚的。
王威廉,絲文名字叫王驍遊,《九十年代》雜誌社的另一位股東,俠州理工大學的一位校董,家底要比李怡更厚。王威廉和饒家有來往,李承同樣認識,隻是沒李怡這麼親密而已。
“威廉的女兒瑞夫斯,在蒙特利爾工作,這不,他們想著去加拿大和女兒一家團圓。威廉想要把雜誌社的股份轉讓給我,我哪有那資本?”
哦,原來是合夥人撤資,李叔獨木難支,索性將雜誌社出售。
真實的曆史中,《九十年代》雜誌社這次出售,無人接盤,李怡又苦撐了兩年時間,到1998年,實在撐不下去,宣布倒閉,影響兩代人的《九十年代》雜誌,煙消雲散。
“李叔,雜誌社還有多少人?您和我說說詳細情況麼?”李承捧著咖啡杯,笑著問道。
在李承給他打電話並快速約見時,李怡已經有所猜度,笑眯眯的攪拌著咖啡,“怎麼,你感興趣?”
他還想著挽留李怡呢,所以很坦誠的點頭承認,“確實有這打算……”
巴拉巴拉,他將自己想要成立偏學術、偏曆史、偏文化、偏嚴肅的講談社的想法,簡略概要地對李怡說了一遍。
李怡的眉頭,越皺越緊。
等聽完李承講述後,他沉思了三五分鍾,才抬頭問道,“威爾斯,你是認真的?”
“我確信,我很清楚自己需要什麼。”李承雙手交叉放在身前,很正式的回複。
“那你要做好長期賠本的打算,因為你所要出版的刊物,比《九十年代》的受眾還要窄,還要偏門。”李怡給出一句中肯的勸告。
“所以……李叔,我需要知道詳細的情況,譬如供養這樣一支團隊所需要的成本。”
“好吧。”李怡攤攤手,開始詳細講述《九十年代》雜誌社的運營情況以及二十六年經營的得失,這對李承而言,非常重要。
第一塊成本為辦公和人員開支。
雜誌社人員齊整,現有編輯、記者和行政工作人員二十一名,每個月的薪資成本和辦公成本為十三萬俠幣出頭。
此外,興偉中心商務樓二百三十平米的辦公麵積,月租金一萬五。
再加上水電其它,大約十五萬能維持。
另一塊成本核算就是月刊《九十年代》的印製。
《九十年代》現有發行量為一萬四千冊到兩萬冊之間,銷售折後定價為十六俠幣,價格相對比較貴,實際收款隻能按照一萬冊合計,也就是十六萬俠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