剝去外層沙土,這枚銀幣在夕陽下散發著幽藍的光澤,這是銀銅合金不完全氧化後的色澤。
非常漂亮!
銀幣圖案是星星環繞的自由女神頭像,另一麵是一隻停歇在橄欖枝上張開翅膀的雄鷹。正麵頂部英文“自由”,底部鏨刻“1797”,背麵為英文“美利堅合眾國”。
女神頭發蓬鬆,頂部一小撮為波浪形,這是“波浪頭像銀元”名稱由來,國人藏家喜歡它的另一個稱呼——“蓬發銀幣”。
對於波浪頭像銀元,百科中是這麼說的:北羨鑄幣局於1795年至1803年鑄造的一種羨元銀幣。
這種說法,實在沒有“百科”精神,就是糊弄事。
當然,早期的北羨貨幣史也確實夠混亂的,北羨人自己也說不清楚。
就現在能查找到的史料而言,北羨第一種貨幣有兩大說法。
其一是早期的羨洲銀票,又稱“銀質證書”。
在北羨建國之前,北羨洲大陸龍蛇混雜,英倫占據主要地位,霸占東北部相當大的地盤,西國人在墨西哥有著傳統勢力,對北羨南方南方影響力很大,竹國人盤踞在東南,此外還有普魯士(賢國前身)人,意大利投資商等等。
勢力眾多,貨幣也就多種多樣,呈現英鎊為主,法郎為輔的多種貨幣並行模式,這種貨幣混雜的形態,肯定不利於北羨地區的商貿。
又鑒於英法多年恩怨,為抗衡英鎊的統治,來自於竹國的貿易商羅登思·費爾根斯(時任竹國外交部長孔德·費爾根斯的族弟),於1766年,聯合意大利和西國以及北羨本土商人塞拉斯·迪恩(此人是北羨建國時拉外援的第一人,本傑明·富蘭克林的對外聯絡人),聯合發行第一批真正意義上的北羨“貿易貨幣”——羨洲銀票。
羨洲銀票的發行時間並不長,不到十年,範圍也不算廣(被英鎊壓製),但影響極其深遠。
它第一次提及“羨洲元”的概念,而1878年至1964年間,北羨發行銀票(有點像我們以前的糧票、布票、油票、鍋碗瓢盆票)更是以羨洲銀票為借鑒對象,甚至在當代羨元貨幣體係中依舊能找到它的影子。
這種“羨洲銀票”已經成為絕響,存世量極少,偶有傳聞,很少見實物。
很多羨洲曆史學家和經濟學家認為,羨洲銀票應該算是北羨第一套體係貨幣,但是,反對者認為這套體係,隻是商人的“信用票”,沒有政府背書,不算正式貨幣。
如果它不算第一套貨幣,那接下來的“商貿陸幣”怎麼也應該算是。
那就是著名的“羨洲陸幣”。
1776北羨建國,百廢待興。
一幫子北羨土包子,其實並不知道如何運營一個國家,所以當時的貨幣體係依然混亂,英鎊和西國銀元乘勢崛起,重新成為北羨流通貨幣。
這肯定不行啊!竹國不同意啊,我費勁巴拉的幫你把英倫人弄走,結果我啥好處沒得到?
於是,當時的新政府,征得十三個聯合州的同意,發行“羨洲陸幣”——紙幣。
可是,羨國政府不具備發行貨幣經驗,也沒有這個實力,竹國人趁機提出“隻要你們承諾從未來稅收產生的資金中償還,我就可以幫你們發行”巴拉巴拉的……
於是,貨幣發行權交給竹國人羅登思·費爾根斯和北羨貿易商塞拉斯·迪恩。
同舟共濟容易,共享富貴難呐。
竹國人的心思變了,在貨幣發行時,貪得無厭,瘋狂賺取利益。
很快,公眾對這種錢不信任,這導致通貨膨漲越來越嚴重,再加上英倫人壞滴很,向北羨發行假鈔,這就更加劇了通貨膨漲的影響。
最後連喬治·華盛頓都抱怨說道——即使是一車羨洲陸幣也買不到一車物資。
北羨形容東西毫無價值的諺語“不值一個陸地”,就是來自於此。
這種貨幣一共發行了十八年,鑒於它的發行量大,後世有所留存。這套貨幣在當今的北羨收藏市場非常值錢——1996年一張一羨元陸幣拍出十三萬羨元的成交價。
北羨真正的貨幣體係,崛起於李承手中這枚銀幣的“前身”——飄發自由女神銀元體係。
貨幣膨漲,為禍巨大,1791年,國會采納財政部長亞曆山大·漢密爾頓提交方案,通過一項聯合決議,成立國家造幣廠,自己發行貨幣。
在喬治·華盛頓總統敦促下,當時的首都費城,建造一座造幣廠大樓。
1792年,北羨議會國會通過一項貨幣法案,規定北羨貨幣采用十進製,以元為標準單位,1元=100分。貨幣製度中,銀元是衡量其它所有貨幣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