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0章 偶遇羅莎(1 / 2)

李承兼做古玩生意,自然知道敏求精舍。

九十年代的俠州,有兩大收藏頂級圈層,敏求精舍和求知雅集。

準確的說,這是兩家收藏會員俱樂部,其成員無一不是俠州頂級收藏大家,像孫幼新提到的胡仁牧,此人就是敏求精舍的創始人之一,三四十年代國內滬海銀行家胡慧春。

胡氏是解放前的滬海金融世家,他父親是二三十年代國內十大銀行家之一胡筆江,中南銀行的股東兼總經理。在胡筆江手中,中南銀行全國各地開設分支機構,將業務擴展到新加坡、賓國等地,取得了驕人的業績,二三十年代,更是拿下發鈔權,成為當時國內“北四行”之一。

1938年8月24日,胡筆江乘坐的飛機遭遇和國軍機截擊,機墜人亡。總經理意外去世,引發管理混亂,又因戰爭爆發,中南銀行損失慘重,不得不收縮經營。

1945年,董事長兼最大股東黃奕柱病故,中南銀行日子越發難過,又飽受通貨膨漲之苦。

1951年中南銀行被收歸國有。

同年,胡慧春放棄銀行職位及股份,遷居俠州。

胡慧春本人精於鑒定,長於收藏,對陶瓷器的收藏尤為鍾愛。1945年,他受聘為京師故宮陶瓷專委,1950年,他又受聘為滬市文管委會專家。

五十年代來俠州之後,他做了兩件會被收藏界載入史冊的大事。

其一是幫助國內購回赫赫有名的“二希”帖——王珣的《伯遠帖》和王獻之的《中秋帖》。

其二是1988年他捐贈給滬海博物館三百多件各色瓷器,成立“暫得樓”胡氏藏品專館。

敏求精舍,是胡慧春在1960年與俠州茶具收藏大家羅桂祥博士,聯手成立的收藏俱樂部。

其成員有收藏明式家具聞名的葉義;收藏古書畫的黃保曦;利榮酒店老板,號“北山堂主”的利榮森;暖水壼大王的範甲;以收藏鼻煙壺為主的名醫鄧仲安;“聽帆樓”後人葉承耀;法器佛具收藏家胡寶星,額就是胡星亮的父親……

無一不是名動俠州的收藏大家。

胡慧春以其精湛的鑒定能力,豐厚的藏品,還有充沛的滬海資源關係,曾連任八屆敏求精舍的會長。七十年代中後期,他的身體不太好,由羅桂祥接任會長,幹了兩屆。

胡家在八十年代末,再次遷居北羨,李承倒是沒想到胡家竟然也在舊金山。

胡慧春1993年離世,敏求精舍在《明報》上發布訃告。

1995年羅桂祥去世,敏求精舍聲勢不如以前,但依舊是俠州頂級收藏家俱樂部之一。

順便說一句,俠州的另一個頂級收藏俱樂部“求知雅集”。

求知雅集的發起者為瓷器收藏家葛士翹、與大千先生熟識的燕笙波,成立於1980年。

其成員有羅桂祥博士,收藏書畫瓷器著名的楊永德、常活躍於拍賣場的名骨董商張宗、瓷器收藏家曲桂流、收藏書畫的梁義、收藏照像機的陳烘等人。

現在的“求知雅集”,在拍賣場上,要比“敏求精舍”更活躍,不少會員是李承的大買家——陳烘就不止一次的在三人組店鋪購買各種國產相機。

這兩家有什麼區別麼?

其實區別不大,如果硬要分,敏求精舍的成員,更多的是來自國內的藏家,秉承著國內的收藏古風——求古不求新;求知雅集的這幫成員,更多的是俠州本地人,對於收藏的定義也比較廣,譬如陳烘的照相機、楊永德的近代書畫收藏(齊白石專題收藏),都是敏求精舍所沒有的專題。

李承既不是敏求精舍會員,也不是求知雅集的成員,並非他的資曆不夠,而是有顧慮——老爺子對這兩家俱樂部,非議頗多。

縱觀兩家俱樂部成員,幾乎清一色的“巨商”,很少有文人收藏家,這又是為什麼呢?

俠州和北市的文人,多少還秉承一些中原文人的“風骨”,骨子裏還是看不起商人的,可偏偏這些教授學者,兜中比臉還幹淨,又玩不起拍賣會集藏這一手,隻能在古玩攤位上淘啊淘啊,好東西還是比較少,未必能達到這兩家俱樂部的門檻,因而,這些文人收藏家索性不參加。

老爺子不太喜歡這些商人收藏家,認為他們的“炒作”,才將俠州古董市炒得如此火熱。

這一觀點,李承並不以為然,隻是老爺子的麵子,還是要挺的,因而他從未遞交過申請。

雖然沒有和胡慧春打過交道,可李承對他的認識,甚至要超過孫幼新。

事情並非孫幼新所說的那樣,胡老其實也放藏,1985年,他就提供給蘇富比十二件各色瓷器上拍,籌集搬遷北羨的資金。在他去世之前的1992年,又放了一批,為了是準備兒女分家的財產。

所以,孫幼新所謂的“從地下跳起來”,那是不存在的。

不過,李承沒反駁,沒必要因為這點事反駁別人的自以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