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從來不缺附從者。
李承所謂的“難題”,其實也就是說說而已。
在得知東進半導體確實有融資需求後,他拿出電話,直接撥給港理工工程學院副院長高凱教授,委托他幫忙組建一支考察隊伍。
高凱副院長,港大物理係畢業,曾留學麻省理工,工程係博士。畢業後在麻省理工擔任講師、副教授多年,八十年代回港,擔任草創階段的港理工電子工程學院主任,前幾年升任為副院長。
別看高凱教授是工科男,事實上他在港大時,曾經輔修過饒老的亞洲文明史和英倫藝術,算是老爺子的學生。去年饒老八十壽,他來道賀,因而與李承結識,關係還不錯。
前些日子,李承曾經和他聊過有關“半導體”“芯片”之類的話題,得知李承有投資這方麵的意向後,他極力慫恿,並表示可以在電子工程學院成立科研中心。
在高凱的介紹中,香江的半導體產業,並非一窮二白。
事實上,香江的半導體業起步於上個世紀60年代,比韓城和劍州更早。
六七十年代,北美和東洋考慮半導體製造外移時,香江基本上是首選地域。Fairchild、摩托羅拉、TI和富士通等,紛紛赴港投資,彼時的產業環節主要為製造、封裝、組裝和測試。
在進入八十年代之後,這些製造工廠,又紛紛關停。
原因有二:其一是香江人工成本增加;其二則是港府的一直推行的“積極不幹預政策”所帶來的的負麵影響。
半導體行業是一個非常需要政府支持引領的產業,而港府強調所謂積極不幹預,長期缺位對半導體產業與研發的長遠規劃和資金政策扶持,導致香江半導體產業的日漸式微,落後於同一時期亞洲其它三條小龍,最終湮滅於房地產和金融大潮中。
很有意思的是,香江半導體產業近乎消失,但是香江的電子產品出口,卻占據總出口額的三分之二,而這出口額度中的百分之七十,目的地都是絲國大陸。
也就是說,香江已經從六七十年代電子產品的生產基地,八十年代轉變為轉出口的分銷基地。
從生產基地變為批發代理商……
殊為可惜!
對於這種情況所帶來的的危害,並非沒有明眼人,高凱就是其中一個。
回港十多年,他無數次呼籲港督府重視半導體產業。可是,香江未來大局已定,港督府已經無心規劃港島未來發展,企業界則更樂於賺快錢,偏偏半導體產業需要大量投入,回報難以預料。
所以,當李承表示願意投資半導體的核心技術——集成電路卡即芯片開發時,年過五十的高凱副院長,立即成為他的附從者!
在高凱的眼中,六七十年代電子產業的短暫輝煌,也不是什麼都沒留下來。最起碼,香江幾所高校的電子領域科研水平,位列亞洲前茅,具備研究當前最為先進的DDR SDRAM的能力。
當然,如果李承能買到一家已經有一定基礎的半導體晶圓廠,那就更好!
李承在電話中提到的韓城東進半導體,高凱教授還真的知道。
這是一家基礎相當雄厚的八寸晶圓廠,盡管不是世界最先進的十二寸晶圓廠,但依然有很強的投資價值,而且符合香江目前的芯片研究狀態,不至於發生斷層和跳躍。
畢竟,科研工作也要一步一步穩紮穩打。
他滿腔歡喜的接受李承的邀請,答應在近期組建一支懂市場、懂技術的團隊,隨時準備前往韓城全羅南道羅州,也就是東進半導體總部,進行考察。
通完電話,做好選擇,李承渾身輕鬆,抬手看看時間,站起身對泰勒點點頭,“走囉!去機場接奶奶和阿姨吧,時間差不多了。”
他輕鬆了,可是有人不輕鬆!
放下電話後,高凱雙手搓了搓臉,讓自己平靜一下。
作為香江電子工程學的領頭羊,高凱很清楚香江半導體工業的重要性,同時,他也很清楚香江半導體研究的短板和缺憾。
那就是走錯路了。
從五十年代開始,半導體工業出現兩個發展方向:其一是二極管,就是當年蘇盟的發展路線;其二是晶體管,歐美的發展路線。
時間證明,晶體管以及衍生出來的集成芯片路線,才是市場主流。
可惜的是,絲國的半導體發展,受蘇盟影響太大,因而一直在堅持二極管的深入研究,這也是為什麼多年以後,國內芯片受製於人的根本原因。
因為,我們一開始,就走錯路了。
代價真的好大好大!
香江,一直負責給國內供貨,因而也選擇了二極管的發展路線,這就使得香江的半導體工業,越走越偏,這也是香江半導體產業最終沒能跟上韓城及劍州步伐的主要原因之一!